網頁

2013-01-25

第○章 經濟學要義(9)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image

0.4整體經濟的運行

    前九個原則廣泛的討論個人決策與市場運作,而所有的決策與市場的交互運作則成為整體總體經濟的全體現象。總體經濟學雖然是美國大蕭條之後才獨立發展的經濟理論,雖然與個體經濟所描述的範圍不同,它也有幾個重要的原則,這些原則是你在了解每個國家總體經濟與發展中,所必須要先建立的基本概念,否則你將很容易顛三倒四的把總體經濟運作,因果錯置,而妄下錯誤的推論。

    我看過許多看起來十分高明的專家分析,他們也受過正統的經濟教育,但他們的論點卻經常明明白白地違背這些經濟基本原理,使得他們所描述的經濟現象,變得相當天馬行空,一點都沒有受到基本經濟學的約束,也沒有人會指責他們的錯誤,而繼續把他們當成電視明星一樣的崇拜,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過:「崇拜的背後必有無知。」,他對人性的觀察這樣精準與細微,是讓我感到十分佩服的地方。

0.4.1原則十:國家的生活水平增長與該國的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能力有關

    為什麼美國人各方面的生活水準會比台灣好?根據IMF二○一一年統計,美國人的人均收入為四萬八千三百八十七美元,日本人為四萬五千九百二十美元,德國人是四萬三千七百四十二美元,台灣人只有兩萬○一百○一美元,中國不含港澳是五千四百一十四元。

    國民所得高的國家,他們的生活上能擁有更豐富的物質資源,更好的公共建設,更好的社會福利,還有更好的教育品質、健康與壽命,幾乎在食、衣、住、行、育、樂的每一方面上,高所得的國家都能超越低所得的國家。

    而這個國民收入的差別,主要來自於生產力(Productivity)的不同,也就是每單位小時勞力投入所產出的商品與服務。那些國民收入富裕的國家,他們的單位勞動工時產出遠高過低所得的國家,而一個國家勞工的平均薪資則跟他的生產率有著極大的關係,一般民間錯誤的通俗觀念都認為的匯率、利率、產業毛利率對於薪資影響較大。原因是大家認為匯率、利率、毛利率比較簡單易懂,而不懂觀察生產力。

    這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懂的,生產力低的國家,生活水準較差,平均工資也低。當我們在思考如何提升國民生活水準的時候,我們要優先考慮增加國家生產力,而其他所謂的貿易優勢、企業競爭力、地緣政治、匯率等等議題,都是次要因素,並不能透過調整這些次要因素來解決生產力的問題。

    台灣人經常把南韓拿來做目標,那些專家不斷呼籲政府要重視產業政策,台灣企業競爭力衰弱,或是政府要放棄匯率管制之類的言論,這完全是不懂經濟學的說詞。事實上,南韓就算像現在有強大的三星、樂金、現代與亞洲盛行的韓國明星、能夠外銷亞洲的電視劇,看起來這麼樣的有競爭力與優勢,但南韓生活水準與人均所得也略高台灣不到一成而已,也沒有超日趕美,原因是縱使有幾個看似亮點的產業,國家的生活水平與平均薪資要提升,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提高全體國家的生產力。

    若就南韓與生產力有關的條件來說,資本引入能力、普及的教育水準、國家投入大量基礎建設,以及工業化發產時期都與台灣相仿,但南韓有相較台灣更充沛的勞動數量,整體來說,長時間下來,南韓生活水平若略高於台灣,實在不讓人驚訝與意外。那些以為台灣只要有國家競爭力,有某些企業能超越三星,就能提升平均薪資的說法,聽起來很浪漫風趣,但終究違背了經濟學的基本道理。因為你就算能在國際貿易中勝出,如果沒有提升國家整體的生產力,那只是單一企業的優勢而已。一個國家要在各方面超越另一個國家,經濟學家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與方法,若像那些專家說的只要匯率調一調,或是放棄美元本位主義,就成全了。那世界一定永恆美好,經濟學就太簡單,非洲人早就脫離赤貧,人類早就住進火星了!

    所以對於政府政策來說,雖然短期看不見改善,但是一直要持續思考如何提升國家勞動生產力,而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這兩者之間有深奧的差距,因為國家競爭力其實是主觀的,定義是模糊籠統的,但生產力卻能被量化,而且很難大幅增加。這也讓我們明白,為什麼電視上的財經專家不敢討論生產力,只敢提出一些風花雪月的論調,寄希提升國家競爭力,卻沒有人敢拍胸脯保證,他有提升國家生產力的祕方,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除了提升教育品質、加強基礎設施、促進生產技術、增進勞動訓練,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提升生產率,而提高生產力,才是提升平均薪資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