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07-27

道歉與內容更正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2000px-Money_bolivar_icon.svg

    感謝一位網友的提點,我在前一篇文章貨幣傳導的論述,犯了一個致命的誤導。在這裡必須要特別澄清。撰文方式是先拿歐元區M3與GDP關係,然後就直接跳到台灣,再來才看以色列與美國、中國,而且似乎暗示著M3等於名目GDP這樣一個天大錯誤。我這樣引導的順序會害了讀者,必須要鄭重道歉。該文我會於近日內改寫。

   讓我重新講一遍。在正常經濟運作階段,如果貨幣市場達到均衡,央行多餘的貨幣注入就會擠出產生較高的通貨膨脹,而且對實質經濟沒有幫助。所以當央行印鈔或是調降利率時,希望看到M1、M2、M3與名目GDP都可以同時被推動。但是經濟衰退的時候,貨幣傳導會受阻,所以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調降利率或是直接購買風險更高的債務(QE),會直接注入資金到M1當中,應該要透過M2、M3一層一層推動下去。如果央行創造的貨幣數量不足或是民間去槓桿效應太強,就會見到M3層級或是名目GDP階段就停滯的狀況。

   但無論如何注入過多的資金,超額貨幣就會產生通貨膨脹,我們會在名目GDP、核心CPI、GDP平減指數看到它擠出的效果。而台灣M2雖然持續增加,但是通膨率與名目GDP仍然在穩定的範圍之內,結論就是央行的貨幣注入,雖然數字看起來龐大,但並沒有如大家想像的超額,產生失控。

    另外,各國的M1、M2、M3定義不同,各國的貨幣總數範圍是不同的。而且在經濟衰退時期除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搭配,也會使得各國的貨幣效應與貨幣供給變化產生不同的結果。

    還有,中央銀行靠增加貨幣供給應對衰退,這樣是否意味著中央銀行具有「消除經濟衰退」的神奇魔法?並沒有。衰退的時候貨幣供給的下降,會讓經濟更加惡化,而央行只是儘可能去避免貨幣縮減與通貨緊縮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在2008年的貨幣政策維持了名目GDP成長,以及美國在2011年期間QE2的時候,採行了前瞻的貨幣政策,也見到後來名目GDP維持穩定成長的斜率,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決工資僵固等等社會限制衍伸的經濟問題。

    但這是否暗示,中央銀行應該將維持名目GDP增速當作必要的政策指導?我認為這其中還有進一步的討論空間,因為經濟衰退時,每個國家經濟的組成與狀況並不相同,衝擊的方式也不同,經濟衰退過程發生的事件也不盡相同。例如以色列的情形,金融風暴時期他們並非風暴核心,實體生產面衝擊較少,所以當他們央行注入貨幣的時候最終的成效很好。而美國或是歐洲,除了生產力的下降還伴隨著銀行業的危機,雖然一樣有進行QE與財政擴張,還是無法避免名目GDP的衰退。當然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央行貨幣增加的速度不足,一種就是民間去槓桿速度太快,而我認為事實更可能是兩者兼具。

    無論如何,我認為中央銀行不該再暗示自己有振興經濟的功能,而是應該明確表態央行會穩定貨幣供給的增長狀態,不使經濟更加惡化,這樣其實就足夠了。

    (PS.歡迎至網頁版下方留言,或在FB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