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07-16

周刊,還有什麼沒有說清楚?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1

    台灣某周刊針對央行33頁報告想要提出反駁,為的就是要證明「央行操控匯率,累積外匯存底,導致台灣經濟衰退,產生通貨膨脹,造成少子化」這幾個現象先後同時發生在台灣,但他們並非互為因果的關係,這種推論會產生很大的社會謬論。人家說最完美的謊言,就是七分虛假,三分真實,可以產生最大的誤導效果。所以周刊拿了一些經濟數據,加上整篇幅洋洋灑灑的陰謀小說故事,以及美國財政部報告來證明,台灣中央銀行是大魔王。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簡單整理他們混淆視聽的內容:

第一個誤導,台灣是唯一被列為外匯干預的國家?

    他們一開始就誤導了原始的報告內容,被列為匯率操控國家包含:中國、韓國、日本、德國以及台灣,台灣不是唯一。台灣是其中最小經濟體的國家,而且台灣因為2015年下半開始出現明顯的GDP衰退,美國的衡量指標之一是:外匯干預/GDP的比例,台灣於2015年達到2.4%,超過了美國人設定2%的標準。我可以告訴你,2014年人民幣起貶以來,亞洲新興國家每年都有一定的干預量來因應人民幣的貶值潮,特別是中國已經是台灣主要出口國,我們只好跟周邊國家一起幹這檔骯髒事;但是台灣2015年突然第三季、第四季GDP大幅下降,全年計算下來就碰觸到了2%的美國人自己設定的警示線,這是分母明顯縮小而分子不動的數學現象。不見得可以證明台灣過度操控貨幣。

    而且這些美國人控告的操控匯率國,不公布外匯儲備行為的國家也包含了中國、南韓以及台灣。台灣並非唯一。我們該想清楚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人要非常介意匯率操控?他們是國際外匯警察嗎?還是世界外匯監管機關?

    我曾經提過很多次,全世界的央行都在干預匯率,手法不一而已,美國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匯率操控國,至於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奧客的客人,覺得中國、韓國、日本、德國以及台灣賺走美國人太多錢,拿個沒有道理的報告,實際上是為了美國國際貿易上的政治手段,而且匯率操控報告,是美國人刻意要把中國排除在TPP之外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個誤導,貿易順差本國匯率就需要升值?

    周刊用淨出口來當作分析標準,就是第一個分析錯誤,用錯指標,連美國人都是用經常帳佔GDP比率來當作匯率升貶的觀察指標。

   再來就是匯率是本國貨幣兌另一些國外貨幣的價格,這個成交的價格是反應多個綜合的面向,長期的經濟狀況,短期的市場需求等等。拿單一指標來評估新台幣超貶,是先入為主的指控。

    貿易順差就要升值,貿易逆差就貶值,那是金本位時代約莫一百年前的昨日經濟哲學,它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國際收支保持平恆,當時各國為了保持貿易平衡開始施行貿易保護,最終導致全球大蕭條,這不是現代總體經濟學的經濟建議。人類愚蠢的歷史早證明,盲目追求貿易平衡或是國際收支的平衡,在經濟反覆循環的過程中,反而會導致經濟體系過熱或是或冷。

   我隨便拿一個G20內的國家,例如澳洲,你看它的匯率是不是順差的時候在低檔,逆差開始卻貨幣升值?請問周刊,澳洲是不是也是匯率操控,匯率貶值國家?外匯根本不是那樣分析的,周刊要求台灣盲目的升值貶值,只會造成經濟更嚴重的衰退,導致外匯儲備大幅流失。

fredgraph (3)

圖、澳洲經常帳(藍)與澳幣匯率(紅)

第三個誤導,累積外匯存底導致通貨膨脹?

    外匯存底不必然會全部轉成國內貨幣,原因在於央行在外匯市場累積外匯存底同時,央行可以在國內反向吸收貨幣,以抵銷多餘的貨幣。多數的研究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只看到外匯存底,卻沒有計算央行在國內反向抵銷的數量。此外,由於順差產生的經濟成長,國內本來就需要更多的貨幣來應對原本的貨幣迴轉數量,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央行順勢遞增貨幣,是央行的責任。

    另一個問題是,周刊拿台灣超高的外匯存底比率來說嘴。從這次南海判決可以看到,台灣在國際位階上是相對孤立無援的,台灣非IMF成員國,加上對面有個跟台灣還在戰爭狀態的流氓(ㄟ,跟我們比較的那些國家都是IMF成員國耶~),台灣難道要傻傻的沒有任何的戰時國際支付的應對準備嗎?

    台灣因為戰爭狀態而累積較高的外匯存底,是個冠冕堂皇的好理由。再來是只算外匯存底不扣除央行反向的沖銷,是周刊經濟分析上的敗筆。不怪他們,因為周刊寫手不可能有貨幣金融學與國際經濟學的底子。

第四個誤導,台幣貶值導致GDP衰退,不如南韓?

    周刊編輯在撰文掰不下去的時候,就會亂拿文字來填空,更何況他們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來反擊央行的33頁書。一個國家貨幣貶值後就會產生GDP衰退,這完全不是經濟學原理,也不是實務現象,我不知道他們看的是哪本教科書,還是憑空發明的經濟理論?而且美國才是連續二十年貶值的國家,他們怎麼沒有經濟衰退?

    要罵央行,難道是自己亂寫經濟學理論,然後拿來批評人家的嗎?

第五個誤導,過度貶值導致國內物價低?

    因果分析變成果因推論是很糟糕的事,非常不科學,但是鬼扯就是故意欺負讀者不懂了。我完全看不懂他們後來的論述,他們說台灣匯率低所以物價低,物價低這不正好表示通貨膨脹控制得好嗎?可是周刊之前不是又說台灣國內通貨膨脹嚴重,導致物價高嗎?然後一下文章又說羨慕日本、瑞士的高物價。匯率貶值導致台灣低物價,這是什麼邏輯呢?

第六個誤導,央行貶值使得央行繳庫績效更高?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超額貶值的確可以產生報酬,但這不表示所有的績效都可以來自於超額貶值,各國貨幣的升貶其實是不對稱的。如果央行貶值可以創造更高的貨幣管理績效,那就貶更多一點,每個國家的債務就完全解除啦。喔,還有一個,國內銀行的外匯部跟債券部也都再也不會賠錢了,因為有央行貶值的幫助,可以大家一起創造績效。

    管理數量龐大的外匯存底,特別是外匯存底實際上並不是單一貨幣的狀態(如果是就好了),央行一籃子貨幣(債券)如果操作不當是會賠錢的,而且是賠大錢。這個說詞,實在顯示周刊寫手是門外漢,周刊會這樣寫表示他們根本不清楚央行在管理什麼東西,以及為什麼會產生營利可以繳庫。

   全世界沒有一個完美的中央銀行與完美的貨幣政策,原因是我們的經濟科學與理論只到這個水準,在我來看,大概跟高中物理的程度差不多而已。台灣中央銀行的確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一本周刊連基本理論都錯得離譜的時候,連我這個奶爸的程度都不到,他們要怎麼樣取信各界呢?還是,他們真的只是太缺銷量了?還是,他們訪問的專家都不是國際經濟學的專家呢?

   我還是要勸誡民進黨政府,央行的改革與增進央行功能對於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問題在於,什麼是完美的央行?什麼是央行的應盡責任?如果都說不出來,我們要談什麼改革?再來就是,群眾對於央行錯誤的認知,絕非一國之福,特別是那些連基本理論與實務分析都錯誤的批判,這種根本就跟學理出入很大的事情,可以放任大家自由心證嗎?

   周刊,有太多沒清楚告訴你的事情,多到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