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03-28

期望經濟崩毀的世代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image文/黃紹博
民俗經濟理論的評論家們
    經濟文章有許多種類型,最熱門的就是報章媒體常見的短期經濟評論的文章,他們喜歡追蹤最新的經濟指標、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馬上跳入結論,並且給你最可能的未來預測。這種預測你一定十分熟悉:「昨天的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不如預期,所以金融市場下跌,前天聯準會暗示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股票市場上漲。美國公債殖利率上揚,所以美元指數上升...」無論如何這種報導在於滿足你對於金融市場變動的好奇心,至於另一個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如何或是聯準會是否真的執行了更寬鬆政策等細節問題,他們也不需要追根究柢。只要給你「快餐式」的報導,塞一個看起來有道理的理由給你,只要讀者自己搞不懂,雖然每日評析千篇一律,沒有營養價值,但讀者依然「毒」你千遍也不倦。
   另一種就是「陳文茜式」的節目或是報導,這也是台灣十分流行的重要經濟文體,想要撰寫這類作品,就必須具備新聞撰寫能力或是專業的經濟知識,他們用一種危言聳聽的標題,透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心理素質,將現狀或是未來寫得毫無希望,巴不得每年都是世界末日,每個月都有金融風暴。當然這些人裡面還有一種異類就是「呂宗耀式」的財經文章,他們永遠看好現在與未來,你若看他們的文章你就會覺得只要一覺醒來,所有人的生活水準都會大幅躍進,所有的財政、赤字問題或是金融危機都會煙消雲散,而你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馬上去消費或是馬上把所有的錢塞進股票市場。
   卻很少人願意在符合經濟理論的限制下,創作財經文章。因為合乎經濟理論的分析看起來十分落伍,每一個理論都沒有亮點,任何擷取的數字都按照經濟課本的方式加以歸納寫出來,總是會讓讀者感到十分八股。但這種文章才可以在人的心裡面建立正確的經濟觀點,相對於以色列或是西方國家,國內這種類型的文章與作家太少,「快餐式」與「陳文茜式」的名嘴作家太多,台灣民眾的經濟常識才會如此的低落。

期望經濟崩毀的世代
    因為「陳文茜式」的報導可以吸引大多數人的目光,這意味著觀眾的增加,而觀眾的增加背後則帶來經濟利益。這使得在這領域的「專家」,為求更高的收視率、為求更高的銷售量,便自甘墮落被市場需求牽著鼻子走。
    隨便翻開報紙或是財經媒體,有無數的人喜歡給我們一個光明的遠景或是黑暗的未來,但那些人過於自信的預言是如何產生的?他們會告訴你是透過經濟與歷史的深入研究,但如果他們採用理論只是斷章取義的歷史或是偏頗的經濟理論,那麼,那些人無非是公然的說謊。
    我們總是可以觀察到,在任何時代都有期望經濟崩毀的作家。尤其是二○○八年之後,人人都把金融崩壞的印象加深,這種集體的金融受創症候群,讓大多數人在心態上都變成保守而戰戰兢兢,聰明的人就可以利用這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狀態來賺取「信心崩壞財」。
   這使得現在變成一種普世的「期望經濟崩毀的年代」。

經濟要如何崩壞?
    如果你要回到經濟理論,你就要先了解經濟是如何長期成長的?當你翻開課本,你會非常驚訝,經濟學家沒有告訴我們斬釘截鐵的答案,因為連他們都不確定為什麼經濟會反覆成長與衰退。就像我們已經能夠掌握四季交替變化的時點,可以做出許多氣象預測,氣象學家好像知道季節原理,卻沒人可以告訴你為什麼自然界要有春夏秋冬。
    經濟成長來源最主要來自於生產率的提升、人口的增加、儲蓄的累積、科技的發展……等等。當我講到這裡的時候,你應該會想要打呵欠,那那些亮點有關:通貨膨脹、貿易逆差、財政赤字、貨幣供給、國際競爭力…等等新穎的話題難道不是重點?是的,這些「陳文茜式」專家們就是喜歡拿出那些次要因素來妖言惑眾。只因為聽起來很酷、很炫、很聰明。
   事實上經濟體系是很無聊的,就跟你家裡面的水族箱的小型生態系一樣的無聊,你只要按時餵食、按時清潔、維持溫度氧氣,那個水族箱就可以持續進行生命的成長。跟你變動光照、濕度、放多少好看的珊瑚沒有直接的關係。一個經濟體系只要生產率夠提升、人民收入增加、失業率降低,不論利率為何或是匯率漲貶,經濟成長都能維持下去,國民生活水準就能永續提升。
    所以,我們可以回到恐嚇專家們的論點,有的專家說因為歐洲財務問題所以引發了經濟危機、有的專家說持續通貨膨脹會造成經濟崩潰、有的專家說是通貨緊縮、有人說是美國雙次字危機、有人說是匯率、有人說是蕭條帶來貿易保護、有人說以上皆是……看到沒,沒有一個人分析生產率的變化,或是提出影響生產率的重要因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無法用正規的分析並且預言生產率的衰退。

過去的經濟崩壞論到了哪裡去?
    如果你能回到一九八一年,美國人正式大量開啟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的年代,所有的電視媒體都認為雙字赤會造成利率上揚,創造不可收拾的通貨膨脹,但時間過去三十年了,美國並沒有因為雙赤字擴大而崩壞,儘管過程中還是少不了經濟波動。如果赤字的後果不是利率上揚也不是通貨膨脹,那為什麼美國與歐洲減赤就會造成通貨緊縮呢?這一點都沒有道理。如果減赤或增稅會必然造成總需求衰退,那更不能解釋美國一九九○年代柯林頓政府大幅加稅經濟卻持續高度成長,政府緊縮沒有也出現崩潰啊。要解釋這些很簡單,因為美國生產率持續成長大過於政府財政緊縮政策,所以那些幅度較小的減赤、增稅就成了總體經濟的次要因素。
    而美國貿易逆差主因於在於國內總需求大於國內總供給,同時這也在國民儲蓄率下降的狀況下產生,所以,美國政府不得不出售國內資產,引進海外儲蓄,消費與生產結構決定了貿易逆差,也讓美國政府預算赤字同步增加。這是在經濟體中每個大大小小消費者決策所產生的總結果,並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去改變整體經濟的消費習慣。重點是,預算平衡才是消弭貿易逆差的理由,而貿易保護則是預算平衡的手段,並不是經濟蕭條本身。
    如果把貿易紛爭加上通貨膨漲代價與通貨緊縮成本,然後加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中國泡沫硬著路這樣的劇本,顯然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卻沒有切中扼要講到經濟重點--勞動生產率;既沒有考慮WTO架構下,各國承諾降低全球的貿易限制;更沒有考慮到全球總人口的持續成長。長期看來,那些過去的經濟崩壞空頭論,短期很受歡迎,到最後都成了爛尾的作品。
   
回到正確的經濟觀點
    忽略生產率增長轉進全球崩壞論是很不智的,因為那些專家會往國際競爭力、匯率問題、產業政策等其它因素發展理論。如果要預言全球的經濟崩壞,必須要能提出全球生產率大幅衰退的可能,或是戰爭或是忽然出現中期的高油價等重大衝擊(油價問題也不是我說的,美國聯準會與許多央行的經濟學家都有相同看法),否則全球還是會在非常溫和的復甦步伐當中,舉步維艱地成長。
    若你用較長的歷史觀來看經濟局勢,你會發現美國在八○、九○與二十一世紀的頭幾年都是非常憂鬱,每個十年都是剛從衰退開始發展,終究透過全球的努力與合作讓世界走到二○一二年。若看到二十一世紀這個第二個十年的開始,我們的確也是頗為鬱悶,○八年才遭遇金融風暴,才不過兩年一○年就出現歐債危機、一一年茉莉花革命與日本三一一核災還有美國債務問題,加上雅馬人預言二○一二年世界末日。在二○一二年初民眾保持憂鬱的心態是很正常的。
    我們的經濟學理論相較於五十年前已經進步許多,各國央行的經濟學家們都一致知道不能瞬間急劇降低債務水平,所以都採行較為緩慢的先減赤後減債的策略,同時加速擴張貨幣政策支持經濟成長,全球經濟會在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架構之下,非常遲緩的進展,你就不該莫名的跟著那些恐慌大師一起驚慌失措。
    下面給你一帖良藥,這帖雖然沒有辦法預測股市,但卻可以呈現經濟現狀,只要恐慌大師又出來敲鑼打鼓的時候,你應該仔細想想,美國都很難通貨緊縮了,到底要怎樣才能讓全球崩壞引發全面通貨緊縮?

Graph of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1 Decimal
到二○一一年底還在成長的美國實質GDP

Graph of Consumer Price Index for All Urban Consumers: All Items
二○一二年二月還在通貨膨脹的美國

Graph of Average Hourly Earnings of Production and Nonsupervisory Employees: Total Private
到二○一二年二月還在成長的平均小時薪資

FRED Graph
到二○一二年二月創了新高的平均每周工時

Graph of Personal Income
二○一二年一月還在成長的個人收入

Graph of Civilian Unemployment Rate
到二○一二年二月雖然非常牛步,但是持續降低的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