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03-23

邁向總體唬爛學派之路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image
 文/黃紹博
學習經濟學常識
    過去我在大學時期,因為宿舍分配的原故剛好跟一位經濟系與地科系學長同寢。在那段時間我經常與學長無所不談,從人生觀到生活鎖事,從自己理想到男女情事。我當時有點歧視社會學科的學生,相較於理工科系來說,那些社會學科的人類經常講出我無法理解的話語,一如機會成本、市場力量、行銷、知識管理等等,那些名詞聽起來很厲害,卻造不起火箭飛船,聽起來煞有其事,若了解其內容卻十分虛無縹緲。直到出了社會,發現我們這些專業理工訓練出來的學生,各個做上了工程師,成為那些過去學社會學科的業務、PM、經理底下的墊腳石。
    或是理工科系的原罪,還是社會學科有什麼驚人之處?當然我若將一切怪罪於畢業科系,那實在是太過狹隘。企業是由人組成的,儘管理工學科的專業有其必要,由於人性的因素,使得企業內部的人事管理成為每家公司最難掌握的事情,社會學科的學生在這部分則掌握了一些在管理知識上的優勢。使得那些業務部的儲備幹部工作,經常落到這些社會學科學生的頭上。
    而你更必須了解的是,社會運作大致上是由經濟基礎下的活動,每個人透過金錢消費、市場機制來與別人互相交換需求與協調生活能力。如果你想要掌握經濟運作的核心,你就必須了解經濟學這門介於社會學科與科學研究方法的知識。事實上,真實了解經濟現狀有機會為你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不論是政治人物、企業主、員工、商店小販或是個人投資者。因為掌握了某個中期或是長期的經濟趨勢,可以讓你利用別人上未看清楚的機會產生不小的商業利益。

總體唬爛學的益處
    隨著時間的演進,加上二○○八年金融風暴的洗禮,現在的散戶不但要看技術面、基本面還要求要能參透總體面。由於大家都顯然知道掌握經濟局勢的好處與可能存在的利益,對於解讀經濟局勢的需求這塊市場就大為擴張。所以,不論財經電視、平面媒體與金融圈的財經專家,也搭著這股由於散戶開化,民智已開的大局勢在電視上盡情的分享總體經濟的字句。不過,他們多半是搞不懂經濟局勢或是善於評論消息的分析專家。
    如果你無法真正完全了解經濟學,其實拿著一招半式與趾高氣昂的膽量,在電視上說話時斬釘截鐵,臉不紅氣不喘,對於趨勢有個自己的偏見,然後拿張線圖再落下幾句總體經濟的專有名詞,就能夠成為拿通告費維生的專家。此外,運氣好一點的,還能領到不少的節目主持費、大型活動演講費。全靠這總體唬爛學的市場需求與日漸增,從來就沒有民眾要那些專家拿出量化精算後的結果,只一昧接受他們半套式的通俗言論,又拿那些簡化的方法那自己畢生積蓄去市場裡下注,當然結果就是好壞參半,因為一旦你發現你錯了以後,那些專家早不是偷偷躲起來,就改口拿出新理論,然後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般,一旦自己凹對了,就會敲鑼打鼓不停替自己宣傳,直到某個趨勢結束為止。
    讓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是,不但搞懂經濟學可能有潛藏的經濟利益,搞不懂經濟又願意上電視畫唬爛的人,也能夠有豐沛的經濟利益。這實在是經濟學最偉大的地方!

總體唬爛學的主流思想
    在整個「總體唬爛學派」中,你必須要有一定的混淆實力,要不然你沒有辦法進入這個龐大的學術理論當中。他們的理論動機非常簡單,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用總體經濟名詞為你解釋某種金融市場某一天或某一小時之間的變動,幸好經濟學這套理論建築在均衡的概念之下,任何一種趨勢的出現必然是另一種趨勢的消退,每一種趨勢都有其助漲與抑制的個別要素。這使得財經專家總可以找出正面或反面的總體經濟觀點,玩弄經濟學的字面意義,來說服你對於經濟學的無知。
    就跟早期的營業員一樣,他們永恆的觀點就是:上漲永遠是買進大於賣出,下跌就是賣出超過買進,而獲利的法則就是低買高賣。
    由於這個總體唬爛學派已經充斥大街小巷,不乏在學校受過正式教育的學生,使得更難分辨哪些人基於理論基礎,哪些人只是賣弄嘴皮子。這個學派的論點千奇百怪,而且他們掌握大多數的民俗通論而且成為經濟觀點上的民間信仰。
    這些總體唬爛學派終究還是有點搞頭,他們這個學術領域也隨時間逐漸壯大成一個完整的門派,互相傳達謬誤的經濟學概念,深植人心。你不必弄懂他們的原理,就算你沒有信服也沒有關係,因為他們每天在電視節目、平面媒體與網路言談中出現,你總有一天也會聽到他們的理論。為了讓你可以更快速了解他們在總體唬爛學派的專業領域,我將分別解釋我觀察到他們的專業理念。

總體唬爛學的五大原理   
    一、違背經濟學基本常識
    總體唬爛學派最擅長顛倒是非的經濟理論,例如每次遇到大型天災之後,我們正常人正在為受災國哀悼的時候,唬爛學派就會跳出來說,這是一件令人開心的好事,因為那些遭受天災的受災戶,將會花錢修繕家園,添購許多耐久財以恢復原本的生活,這時候就會增加水電木工的收入,支出擴大帶來更高的就業水平,這會帶來一新輪的景氣繁榮。
    如果你真的了解經濟學,你就會說「不,事情很可能不是這樣。」那些受災戶會犧牲原本的生活消費,拿來整理家園,並且許多相關活動只是去恢復因災難而出現虧損的資本存量,這時候比較可能的狀況是總支出沒有增加,只是原先的支出受到了移轉,而看起來的新支出也是拿來填補減損的資本存量。就像某些支持凱因斯的人會偏激的說,政府想振興經濟就要只要請工人挖掉馬路,然後在原來的坑洞上餔上新柏油,如此反覆進行就可以創造景氣擴張,這都是過度用字面解釋經濟的謬論。唬爛派只偏重單一事件的推論,卻刻意忽略真正的分析重點,在於評估衝擊總支出或是總收入的淨效應。
image
    從左圖就可以知道,日本實質GDP在311東北大震災後遭遇重創,第一季後出現大幅衰減,第二季末與第三季都分別出現季度與年度的負成長。所以,災難不見得有受惠股,因為就算有重建需求,但同時原有的消費訂單也會減損,總體經濟也不可能因為災難而出現新一輪的繁榮,反而是把原本的成長趨勢給破壞。


    二、混淆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模型
    儘管總體經濟理論的根基是在個體經濟之上,但唬爛學派往往無法分別兩者的差別,許多對於個體經濟有利的行為集結之後有時其結論會傷害總體,例如家庭為了某些因素想要增加儲蓄,家庭增加儲蓄可以利己做為未來的消費,但絕大多數的家庭同時增加儲蓄的時候,卻會引發經濟災難。同樣的,價格上漲,對於家庭來說會增加消費成本,在個體經濟來說看起來不利,但總體經濟的通貨膨脹意味著總收入的增加。
    也就是說在標準的AD-AS模型,會讓整個需求曲線往右移動,使得均衡點是往右上方。而不是個體經濟中沿著需求曲線,價格上升卻減少總數量的需求定律。感覺起來這是很些微的差距,但要看一個人有沒有正確的經濟觀念就可以從這些小細節看得出來。但這不是說物價上漲對於經濟沒有破壞的壓力,如果是總收入成長的通貨膨脹,必然伴隨價格全面性的調整。但如果是單一物價的上漲,則很可能會對於總體經濟產生傷害,例如單方面的油價上揚,這時候若沒有總收入增加的現象,首先會提高產業的PPI減損企業獲利,同時還可能降低總收入,這時候的影響就是負面的。
    重點還是一個,就是總體經濟分析是全面與複雜的,一個模型大致上就只有一套用法,我們不可能單用新屋開工就窺視總體經濟全貌,也不可能用進出口變化就能掌握整體消費大局,因為經濟學的工具其分析方法是單純正當的,不是那種唬爛派充滿心機、拐彎抹角的狡詐工具。

    三、強調次要因素忽略主要因素
    唬爛派非常容易給我們一些經濟上的創新診斷,例如經常聽得到他們認為要提升生活國民水準,政府就不該讓台幣貶值,好像只要匯率上升就可以還給國民原有的福利。匯率的調整對於進口與出口有不等的影響,此外,商業與總體經濟在長期上也會「適應」某種水平的匯率,這是呼應貨幣的長期中立性,因為匯率調整的重點在於要觀察是否產生實質購買力的變動。
    事實上,匯率會上揚是由於國民實際收入的成長提高了國內的價格水準並且帶動了實質購買力,使得實際匯率的上升從而使名目匯率長期上揚。是國民生活水準長期的提高,最終緩步提升了實際匯率。
    而國民生活水準的提升也不在於調整名目匯率,是在於「生產率」,每投入單位生產力的提升才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並不是匯率;匯率只是次要因素。唬爛派總是喜歡強調次要因素,在電視上大放厥詞亂說話,而接受那些訊息的人更被搞得懵懵懂懂不清不楚。

    四、顛倒是非創造新名詞
    唬爛派還很喜歡創造新的總體經濟名詞,因為他們多半受了證券圈的思想影響很深,而這個圈子出來的人很喜歡創造新名詞來表彰自己的新概念,例如什麼元月效應、中秋變盤、王建民輸球魔咒、林書豪效應等等之類並不存在於正式學院當中的名詞。
    因為新名詞感覺像是那些人自己「發現」出來的,很可能是一種金融投資上的新科技、新技術,所以非常的誘人,不過你如果明白世道,你就會知道許多詐術,也會跟什麼奈米、遠紅外線之類的新穎名詞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詐欺遊戲。
    例如,唬爛學派中有的人會發明「良性通貨緊縮」、「良性通貨膨脹」之類的話術,但這些名詞從不出現在正式教科書上,也不會有教授會承認,但那些受過正統教育的學生,一到了投資市場,就會忘記根本不明就理的向那些話術給予熱情的擁抱。事實上通貨緊縮就是通貨緊縮,沒有分良性與惡性,通膨與通縮都是總體經濟的次要事件,主要因素是景氣的繁榮擴張與蕭條收縮,而通膨與通縮則是貨幣上的麻煩事,卻不是大麻煩,真正的疾病是經濟蕭條本身。所以我們看得到蕭條時的通膨,被稱做停滯性通膨,而蕭條時的通貨緊縮,他就是通貨緊縮。

image    五、呼籲民間錯誤迷信思想
    要成為一個好的唬爛派評論家,你只要能把別人心裡的想法,不求是非地講出來,就可以獲得龐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稱讚,「沒錯,這人跟我想的一樣,他真是個有能力有想法的好人!」例如知名主持人陳文茜小姐非常善於此道,她並非受過專業經濟訓練,但主持了許多財經性的節目。所以她有非常大的媒體發言權,自己沒學好就算了,她卻經常胡扯不正確的金融觀念,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上卻是唬爛派的濫觴。
    她在二○○八年很成功的利用金融風暴批評美國金融,來到二○一○年開始就大肆批判歐債問題,她已經連續批評了兩年,為了自我解釋她還出了一本利用歷史批判歐洲問題的暢銷書,由於此書籍暢銷大賣,她今年更變本加厲在節目上開闢「二○一二經濟危機」的專題。
    她成了義無反顧的大空頭自己卻不知道,我並非預言未來大好大壞,畢竟我看到的數據,大致上呈現出總體經濟是在呂宗耀與陳文茜之間擺盪。他們這些有立場的人總是為了討好觀眾的需求以及為了收視率而製作財經節目,從來不是從自己專業的出發點,提出一套完整的研究論述,這些人戴著總體經濟的面具,利用不正確的動機製作節目引導議題,成為了假先知、假使徒,而被民眾擁戴。

    很不幸地,在這條路唬爛總經學派的路上,相較那些在電視媒體上,單憑個人經驗不求基本道理,單把收入結果視為自己謬論成功象徵的財經專家,我承認自己實在是徹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