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10-28

賽芭專欄 -- 散戶任天堂(10) -- 『大衝撞』書評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大衝撞

   這本書名,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因為這本書的內容有夠硬的,看完的人很可能都會去撞牆一番,所以它被叫做<<大衝撞>>。





    這本書跟作者的經歷一般,內容與深度多得難以細數,以致於很難寫成一個完整的書評,若要寫得很仔細應該要花上好幾天才可完成。這本翻譯書,內容很深很札實,也的確讓人知道身為數個大型基金的執行長兼分析師,的確要有把事情看得鉅細靡遺的腦袋與眼光。



    作者大約是2008年初完成這本作品,所以才剛過次貸風暴,已經半年後遇上號稱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作者從前言裡面就提到,他不確定到底要寫給一般投資人,還是研究領域的政策決策者,而他說他選擇比較偏向中間與折中路線。既然是中庸鄉愿路線,就不必期待作者會對多少事件下個主觀的結論。



    我先講在前頭,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並不代表這本的永久性價值,而是針對想要了解一個國際決策者或是總體經濟研究者近期的想法與見解,是一本相當深入的書籍。所以,整本書看起來免不了文謅謅又有點拖泥帶水。但這不是缺點,畢竟想要描述全世界現況乃至於經濟環境的事實,在有限的工具之下,是一件艱鉅的工程。要不然那麼多的官員、總體策略分析師以及經濟學教授都不用混了。



    作者由"雜音"開始描述,他認為一般投資者或市場過於輕視"雜音",或是對於長期趨勢下的慣性被扭轉而加以忽略,作者的說法是:「長期被參與者視為理所當然,且存在已久的關係突然出現異常。」事實上,忽略雜音這樣的行為,本來就是人性之一,從來都沒有改變過。不論是基本分析或技術分析,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一個已經發展多時的趨勢--景氣與成長--會永遠持續下去。重視"雜音"而為"雜音"發聲的人,若在不夠民主的國家還甚至會被"消音"呢!我認為這部份,作者就犯下一些錯誤,由於社會科學不是自然科學,現象與理論之間會有差距,而且不見得有「驗證性」。就算有可驗證性的規律,只限於理想狀態的方程式當中,在社會現實中沒有辦法被全然印證,我想這也是持反對理論者很重要的一個立場。但無論如何,撇開"雜音"(或說點簡單一點的市場行話叫做:背離或鈍化)該不該被忽略的問題之外,身為市場參與者都該要重視"雜音"的存在,以及需要去思考雜音的存在是否會導致新的發展或逐漸變成常態。所以,對於一個務實的投資人而言,雜音不是決策資訊,但一定是一種要注意的警訊。



    對於雜音的例子,作者一開始就拿2005年FED升息之後,卻導致出現逆殖利率曲線,葛林斯班將此視為「謎題」作為雜音的第一砲。第二個就是2006年中,FED觀察家分為兩大陣營,在5.25%之間,分別預測提高為6%與下降為4%,但同時期恐慌指標VIX卻創下新低,這又導致參考此種傳統指標的機構投資人大舉進場更危險的交易--問題貸款。這也是為何次級房貸可以如此肆無忌憚擴張的因素與經濟歷史背景之一。針對這一點,曾經身為交易員的我卻認為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作者有點過度思考,畢竟--人生就是如此--市場中本來就沒有100%的確定性。



    過去本來就有研究顯示,逆殖利率出現的時候,不盡然會出現衰退。該次逆殖利率趨線於2005年出現以後直到2007年下半才引發次貸風暴,爾後於2008年開始出現衰退,而股票市場才回檔三個月,又重新加溫,直到2008下半的金融風暴,才把各國股市打入谷底,全球貿易衰退,世人才有覺醒。這樣說來到底逆殖利率曲線,跟本次衰退到底有沒有關聯性?。這就像讓實驗鼠壓某種開關,就給老鼠吃飼料一樣,老鼠會以為是他自己押了開關才有飼料。而FED(就是我所謂的老鼠)本來就不是公債短線交易者,升息之後出現逆殖利率曲線,不見得是因果關係;我認為主因於當時的2005年的經濟狀況,公債市場憂心於經濟現狀或是當時有大量債券需求,FED的升息動作只是引發資金的流動,並非主因。在我來看是簡單到不行,而作者歸因於興新市場的不計價買盤,但我沒辦法舉證作者是錯的。



    當然作者之後系統性的論述,金融市場的主要變化會來自於新興市場(作者尤其是強調中國與印度)、新金融商品(結構性與計量),我很認同結構性商品與計量投資,是未來趨勢,因為他只要賣給客戶,就可以很容易讓銀行賺錢又規避風險,但對於新興市場的部份我個人很難苟同。也許西方人覺得東方的月亮比較圓吧?國際上的經濟消長,中國的確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就如同1980~1990年間,日本人幾乎快要靠電子產品與汽車工業打敗美國一般;而現在2009年了,我還是沒有看到日本打敗美國的任何跡象。原因為何呢?13E人口,難道打不過2E的人口?你若這樣問我,我會回答:『誰說2E會被13E淘汰?』



    回到作者所謂的新興市場的四個階段,作者是用經濟與資本的變化來描述興新市場走入成熟的階段。我認為中國不易達成,我看到的不是資本的結構,而是在於教育、文化與制度面的深度不夠,不足以支持一個經濟體走向穩健發展的已開發國家。但有著走在前面的我們--臺灣經驗--的中國,想必會走得順一些。



   姑且不論國力,中國在進步的同時,美國不見得會退步,而且2E的美國人現階段本來就是打敗13E人口的狀態,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科技與生產力。



  我個人材疏學淺,我認為美國要持續領先中國,可以有兩種情況:一個就是玩爆中國經濟,先引發通貨膨脹,在來學廣場會議逼迫日幣升值,用搞爆小日本的方式來吹爆中國,但中國何其大,要吹爆沒那麼容易;最好是利用資本泡沫化的過程,讓股票大量上市,成立創業版,讓百姓個個投機而不事生產,創造出南海或是網路泡沫般的氣勢,中國遲早都得被吹爆。



  第二就是靠著新的能源技術,這也是要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之下,在美國使用新的能源技術,大幅降低美國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力。而且我認為更有可能的是,這兩件事情可能會先後陸續發生。所以在盯住美元的人民幣管制之下,最好的策略就是弱勢美元,把壓力丟給中國。但寫到這裡,我覺得已經太多沒意義的想像,離題太遠了。



    作者另一個重點,在於相當委婉的抨擊FED與IMF,在我看來作者的寫法十分隱誨,但在明眼人裡,他的說法簡直就是把FED說成白痴,而IMF說成是廢物!作者描述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因為許多融資管道的增加,使得市場內部自然可以引入槓桿與內生的流動性,使得FED的動作往往遭到市場抵銷,使得效用總是沒那麼顯著。而IMF由於多國參與,以及採用過時的加權計票決策,在現代環境看來,總是效益不彰。



    作者唯一寫到比較接近的投資策略,或是投資的啟示,就是在出現「黑天鵝效應」之後的「檸檬市場」。這就是所謂的等待別人犯錯的時機,並且出現錯把黃金當狗屎賣的悲觀氣氛。這種投資方式,說來很理想,但要分辨何謂「檸檬市場」是一大難度。對此,作者給了一個美好又矇矓的答案--「評估個別價格相對基本面的情況,以及相對於競爭與互補型資產的價格,這些價格存在什麼樣的波動關係。」利用市場的不完美來獲取利益。說實話,我不得不佩服學院派學者的道行高深,就是能把簡單的概念寫得很複雜很詳細。另外針對黑天鵝效應,作者的說法是針對厚尾現象買保險,但是對於一般投資人,降低曝險即可。這本書的第三章,提到的部分章節,都很值得投資人細細品味。



    這本書到後半段,對於資產配置提出一大堆道理,我覺得摸不著頭緒,另外它在資產配置裡有一個項目寫道「實體資產」,我差點要從床上跌到地板下,裡面明顯是寫到不動產,應該是real assets的翻譯,怎麼會翻成「實體資產」?我想難怪這本書這麼難懂,不知道有多少更深入的專有名詞被錯翻了呢!對於資產配置,我反倒要用第四章裡面描述新加坡主權基金的投資理念「投資是一種冒險事業,最基本的目標是保護儲蓄的價值,並獲取中庸的資本報酬。」這麼多年下來,我很少看到有人可以把投資增加財富的方式可以如此平易的描述出來,我認為投資或資產配置一定要以儲蓄為出發點,以保護價值為目標,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結束。這,不就是投資的本質嗎?



   假設作者完全正確,依照這本書來作指南。若你問我這本書到底對於現在局勢的研判或是投資配置應有怎樣的考量,我會說既然作者這麼推崇新興市場帶來的成長與引響力,整體規劃策略的時候,那你絕對不可以忽視中國與印度兩國的發展狀態。有人問我說最近經濟指標很難下定論,我會說,依照這本書的論點,這是一個多元均衡的局面,所以通縮與通膨是同時並存的。但我要補充的是,在我看來通膨屬於長期因素(真的長期的長期,並非是三個星期或三個月,而是三年以上的期間),而通縮看起來則是短期現象(我所謂短期也至少是六到九個月以上)。又有人問我,到底可不可以買股票?我會說,依照這本書的提醒,買股票前,那先看看中、印兩國的大盤指數再下定論吧。



   關於本書說到對於新興市場的發展以及主權基金的憂慮,我只想用兩句話作為結尾「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投資要付出最高的代價就是這次不一樣」,來反擊作者。對於投資上可能發生的雜音與轉變、市場的變幻莫測,以及經濟現狀的善變與多元均衡,我也要用書裡面轉錄杜魯門的一句話跟大家共勉:「習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