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利用數字誤導群眾,同時操控議題其實是很容易的。因為數字背後經常還有數字,而不能片面解釋。尤其是經濟數據的分析,不總是能直觀拿出一個數字,然後就跳入結論。
公務人員所得替代率這件事情也是這樣。所得替代率意義很簡單,就是說退休之後,能夠拿到自己原有薪資的百分率。比率越高,表示越能領到接近自己工作時期的工資,作為退休時期的生活金。
當電視名嘴拿到一份數據,顯示台灣公務員所得替代率為九十五%時,人人上電視跳腳批判公務員,又誤導成現在經濟問題就是公務員高退休所得替代率造成的。這就跟毛利率的分析一樣,許多人先入為主認為低就是沒有競爭力,高就表示有競爭力,這是過於簡化的思考。
真正要評估一個人民退休之後的生活水準,依照各國設計制度與退休計畫的不同,除了考慮到領到的職業退休金以外,還有政府的社會福利、老人照顧與醫療福利,再加上個人儲蓄,全體的總和才是一個退休國民可以享受到的總福利。台灣公務員的所得替代率是指退休金與本俸的比率,因為公務員有許多工作加給並不算進本俸當中,這使得所得替代率本身就會被高估。這類似於勞工投保勞保一樣,私人單位也是以員工本俸來投保,並不加計分紅等其他通勤津貼、伙食津貼,而且一般勞工是以投保薪資級距領退休金,並不是實領的總金額。
再來就是要考慮到領的退休金到底能不能維持退些生活,這時候你就必須估算實際總領到的金額與福利是多少,而不單只是職業退休金替代比率的問題。
所以,如果你看台灣的社會福利佔GDP比率你就知道,我們的社會福利顯得相當貧乏(平均稅率也較低),因此在台灣,退休準備的來源則必須以職業退休金為主,以及自己累積儲蓄,而無法依賴政府社會福利維生,所以所得替代率會設計得比較高,這是制度與計算的緣由,不全然是自肥的結果。
當然退休制度有問題的時候本來就必須改革時時檢討,但這不該只是因為快要破產了才想要亡羊補牢。而且就算改革有理,也不該亂扣帽子,形成仇視公務員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