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05-18

第二章 需求與供給(24)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image

    那到底哪些因素會改變需求呢?經濟學家提出來幾個重要的因素:

一、收入改變

    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情,當你的收入增加的時候,你消費的意願也會提高,假設你好不容易努力工作,終於薪水上調,這時候你原本每個月吃一次高級大餐,可能會改成兩個禮拜就吃一次,本來每個月買一打可樂汽水,也變成每週就買一次。同樣地,如果你失業了,或是另一半收入降低,你也會減少開支,同時降低原本的消費習慣與數量,本來買得多的改成買得少,買得少的改成暫時不購買,收入也就會改變你的需求。所以收入增加,會使得需求曲線向右移動,跟一開始舉的例子一樣。

    但不是所有產品都會相同,當收入降低的時候,有些物品需求量會反向增加,這些商品就被稱為劣等財(inferior goods),例如低價泡麵、低價麵包或是公共汽車,這些物品很可能會因為收入的降低而產生需求增加,同樣的,當大家收入增加的時候,這些商品的需求會降低,需求曲線會向左移動。只是這種商品並不多見。

二、相關物品價格改變

    有時候本身產品價格沒有變化,但因為其他產品的價格調整,卻使得需求量受到影響。例如你想跟女伴約會的時候,你不會很在意是去國家戲劇院或是去看一場電影,但如果電影票價降價促銷,你很可能會減少去看舞台表演的次數,這時候劇場與電影,就變成一種替代品。替代品兩者之間必須要足夠多的相似功用,例如炸土薯條與炸甜不辣、炸雞排與炸鹽酥雞、包子與餃子、冰淇淋聖代與冰棒,它們在功能性上必須很接近,而且各國民情不同,消費者也要有替代的消費習慣才能被稱作替代品。這時候替代品的價格下跌,會導致原本產品的需求下降,使得需求曲線向左移動。

    此外,如果另一種商品的需求增加,也會導致原本商品的需求增加,這兩種物品就被稱作互補品。互補品通常是必須要同時消費的,例如,光碟機與光碟片、遊戲軟體與遊戲點數、粉餅與粉撲、單眼相機與鏡頭、汽油與汽車。通常互補品的商品價格下降,也會使得原本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導致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三、嗜好改變

    二○一二夏天,日本最流行的造型就是單寧風,為什麼女性在裝扮上總是喜新厭舊,喜愛追逐流行?這是男性很難理解的事情,但大家都知道,一但形成某種流行或嗜好,消費者就會增加商品的消費。有時候某些物品只是因為一些大牌明星代言,而變成青少年追逐的流行,需求量便大幅增加。但這種偏好往往是一時的,隨一段時間就會消退,儘管如此廠商還是熱衷於創造這種消費者流行與偏好,以刺激自己商品的需求量,讓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四、預期改變

    預期是影響人類行為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你對於預期的反應就代表你將會怎麼做出決策。如果你知道油價即將調漲,你可能會提前加更多的油。如果你預期你的收入即將增加,例如你剛找到工作明天即將領到第一個月的薪水,你也可能會先進行比平常要高的消費。如果你知道某個商品下個月就會降價,你可能會遞延原本的需求,等到打折才會消費,在尚未消費的時候需求減少,這時候需求曲線便往左移動。

    你會發現這些影響需求移動的主要因素,它們並沒有出現在函數圖形當中,因為它們就是所謂的外生變數,我們通常把這些外生變數當作給定或已知,或是給定一個在某一段時間之內不會大幅改變的假設。而你同時也可以觀察到,上面討論那些驅動需求曲線移動的方式,多半也是廠商用以刺激銷售量的主要手法,這些方法你很熟悉,只是你並沒有習慣思考廠商背後的經濟動機。當然,這些刺激需求的方法,也是另一門學問──行銷學的重要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