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02-03

にっぽんの羈絆--日圓比你想得更重要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image    文/黃紹博
    藤原の効果
   日本氣象學專家藤原咲平從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一年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後,他觀察到了兩個氣旋之間靠近就像,兩個接近水的漩渦,其運動軌跡會以兩者連線為中心旋轉,如同宇宙中星球與衛星兩者互相牽引的的「雙星運動」,而熱帶氣旋也有類似的情況,俗稱雙颱效應或是藤原效應。但是藤原效應有其自然上受到氣候複雜環境的影響,每次發生的效果也不盡然都是互相旋繞,有時氣旋會合併、遠離或拉伸氣旋的形狀。此外,藤原效應有距離上的限制,雙颱距離必需要在一千公里到一千兩百公里之內才會開始彼此影響。
    我們很熟悉這種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與統計的分析,歸納並得到一個受人歡迎的自然解答。金融學術界也不遑多讓,許多經濟學家也經常透過類似的科學過程,透過數據與圖表給我們一些社會經濟運作的答案。而財經報章媒體的評論員也很會做類似的動作,拿出數據與圖表結合時事也能拿來裝模作樣一番,滿嘴的專業術語,並且做出大膽的市場預測。但如果你仔細研究他們的說法,經常在電視上反反覆覆,說對的時候敲鑼打鼓一路喊上去,說錯的時候就默默不語假裝一切從來都沒有發生過。要辨認到底是屬於經濟學家的研究還是名嘴的電視亂講,最好的辦法就是觀察他們分析的內容是否基於正確的經濟原理,除了這樣別無他法。

    對於匯率的誤解
    在台灣一般財經通俗言論中,對於匯率問題一直有強烈的誤解,許多人把匯率當成神奇的魔法棒,認為只要貶值就可以刺激經濟,升值就會造成經濟衰退。加上一般民眾對於財政政策導致政府擴大赤字,以及政府開支過程的不信任;再加上對於貨幣政策的錯誤了解,以為擴張貨幣供給就必然會造成通貨膨脹,受到這兩種混亂與過度簡化的無知概念影響,很自然地會希望透過匯率政策找到解決的辦法--貶值,成為一種好像沒有負面效果的應對策略。但如果你了解經濟現實與歷史,你就會知道政府開支其實大多數用在我們自己的福利與社會保障之上,而持續寬鬆貨幣的日本與美國,也並沒有因為零利率而出現無法收拾的通貨膨脹,日本反而還陷在公認的「流動性陷阱」的泥沼。而匯率問題,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匯率政策必須要經過仔細的推敲。
    另一方面,民間對於匯率的基本常識也嚴重不足,很多人以為所謂的外匯就是美元兌台幣的那個三十三或是二十九的兩位數字,所以有很多沒經過驗證的理論,經過電視名嘴重覆廣播以後,還會變成全民共識。大眾經常把個體經濟與總體經濟搞錯,不但如此,還經常把短期跟長期混淆。例如常見的貶值救經濟就是一種大眾揮之不去的迷信,過去我們經歷過美國面對貿易逆差興起的保護主義,透過貿易與談判手段逼使貿易盈餘的日元升值。短期來說,美元貶值的確增加美國出口競爭力,但隨著時間經過,日本的躉售(批發)物價價格水平又因為日元升值而降低,反而又讓日本購買力平價恢復,美國反而因為較高的進口物價水平,競爭力優勢會隨時間消失,這就是總體經濟學所教導的「長期貨幣的中立性」。
    就好比病毒的抗藥性,匯率也會讓總體經濟適應,從而抵減匯率調整所帶來的好處與傷害。經濟學當中的短期現象雖然很重要,但不足以讓我們忽略長期現象的運作,因為整個古典經濟學就是奠定在長期經濟現象的基石之上。

    貶值就能救經濟?
    忽略長期理論,也掀起另一派說法,在短期觀察中,美元的上漲伴隨著國際或是區域的經濟動盪,所以經常有人說美國擴大財政支出將引導匯率上漲,利率上揚,資金回流,所以興新市場(或全球)會出現經濟衰退。我不是很明白這則故是背後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經濟理論。這很可能是倒因為果且長期短期沒有分清楚。首先,我本身就是不信任匯率調整所能帶來的效果,因為匯率不是總體經濟的一切,它會被投機情緒激動,有時候會被中央銀行管控。美元本身的上漲或下跌很難成為導致全球衰退的主因。
image    圖一表示了一九七一年美元兌日圓每年的年增率與日本實質GDP的變動率,如果日圓貶值可以刺激經濟,我們應該要看到每當美元兌日圓升值一段時間,日本就要出現經濟成長,而美元兌日圓貶值,日本應該則要出現經濟衰退。從統計圖型我們可以看到不明顯的相關性,其中在一九七二到一九七三、一九七七到一九七八、一九八六到一九八八,一九九一到一九九五,這些年份,美元兌日圓貶值那幾年日本經濟持續出現成長。而美元兌日圓升值的幾個年份中,僅有一九七四年、一九九八年我們看到了美元上漲所帶來的日本經濟緊縮,而且更可能的它只是個巧合。
    你問我為什麼不用其他興新市場比較?選擇日元是因為在亞洲區,只有日本採用相對最浮動的匯率政策,若我引入中國、台灣、馬來西亞、韓國兌美元匯率來比較,一定會被人說這些國家是匯率操縱國。也就是說美元兌日圓的匯率變動在GDP上的長期影響的傾向跟一般人的認知是相反的,這裡我們稍微看到了匯率的中立性的影子,而不是那些人口中的「貶值可以救經濟或是美元上漲造成亞洲緊縮」,你還在迷信那些只看短期經濟理論的分析嗎?

    在腦袋裡被美元殖民
    當我們見到某個特定匯率對於該國家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有影響性的時候,我又要告訴你,你還是錯了!匯率的確對不同經濟體會有影響,主要的作用是在進出口之間的差額調整,而不是經濟成長率,而且是在不同時期不同貿易模式的時候有不同的影響。你大概又被我搞暈了,重點是,匯率問題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容易分析。因為金融面與商業實質面兩者有時候會不匹配。
image    在台灣民間一直先天上有美元本位的信仰缺陷,所以連大聲呼籲亞洲應該要放棄美元本位的媒體名嘴,他們的分析還是非常注重美元本位,一切從美元來作研究的出發點,這是在台灣很弔詭且特有的現象。並不是說不能思考美元,而是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貨幣在整個全球經濟當中運作,我們怎麼能夠一切都美元化呢?這樣,我們反而在思想上就先入為主的被美元給「殖民」了。
    在亞洲各國實行管制性的浮動匯率,我們先假設如果台幣跟美元完全一比一的鎖定的時候,這時候你可能會以為影響台灣比較大的是美元,但這觀念其實完全錯誤,因為美元背後還有一拖拉庫的浮動貨幣如歐元、日元、瑞郎、英鎊、澳幣、紐幣與加幣等等...你可以看圖二,在完全固定匯率的情況下,美元會受到其他貨幣影響,如果台灣完全固定匯率,那可以把美元與台幣的地位置換,你就可以看到,影響台灣在國際上的匯率的其實是其他國家的貨幣。當然這是過於簡化的概念,但我們再假設,台幣差不多每年都鎖定在某個比率對美元變動(例如正負五%的波動範圍)的時候。只要其他貨幣兌美元變動超過五%就會對台灣經濟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
    但請注意,我這個模型並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真實情況,只是要在概念上表達,其他貨幣的變動也應該對台灣或其他國家產生經濟上的影響,而不是只有美元。

    你所不知道的日圓效應
    理論上國家之間進行國際貿易的時候,會使得國家之間關係更緊密,總需求變動與經濟周期趨向一致。但國際貿易型態當中有李嘉圖模式讓國家之間不同的產業更專門化地生產,也有因為全球供應鏈布局而發展更多的同產業內的貿易。如果一個國家只生產香蕉,另一個國家只製造汽車,兩個國家的經濟周期將會不同,但如果是供應鏈上下游的貿易,則會強化經濟周期的一致性。細看來說,貿易對於經濟周期的影響在各國間是不一致的,由於實際貿易組成不同,而匯率對於不同國家經濟周期的影響則更難一概而論,尤其是大型經濟體。
image    但如果我們能正確判別某些國家之間在貿易上有某種程度國際上的競爭性與替代性,而且兩者之間的匯率據有浮動性,那就可以看到匯率變動對於經濟成長的影響。在亞洲正好有比較標準的多個範例,多數國家採取對於美元有目標的管理,所以對於相同區域的日幣波動就變得敏感。請看圖三(點選連結可看大圖),這是一九七一年到二○一○年台灣、韓國、新加坡與印尼(由一九九二開始)的實質GDP成長率以及日元兌美元匯率年變動率,也就是說黑色向上是日圓升值。首先這些國家有非常類似的經濟周期變動,而且也對於日圓有一定的敏感度。日圓在零軸以下,當年或隔年都會出現其他國家的經濟衰退,因為匯率的效果應該會有遞延效應,而有時候又會被其他經濟條件給抵消。
    這正好符合競爭性的假設,先前已經提過美元兌日圓升貶值對日本經濟成長相關度很低,在這邊我們看到不大相同的結果。由於這些國家對於美元有某種程度的連動性,又與日本企業有貿易競爭,反而對於日本的匯率出現的反應。當日圓升值的時候不只會對日本自己進出口有影響,更有助於這些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成長,而貶值的時候卻容易對這些東南亞國家產生經濟壓抑。
    這道理就比較容易明白,因為東南亞國家的某些產業互相在競爭先進工業國家的市場,所以日圓的升值有助於增加那些國家出口的競爭力。但世界不是這樣單純運作的,日本本身也是東南亞國家的市場。所以,如果日圓升值又伴隨日本經濟擴張,則會加速亞洲國家的競爭力又擴增了區域的總需求。但反過來說,日本經濟衰退又加上日圓貶值,對於東南亞國家則是雪上加霜,一如我們經歷過日本先衰退,而後又發生日圓大幅貶值,偏偏又加上充滿匯率曝險國內銀行,而導致亞洲金融風暴的引爆。

    結論
    我承認我不擅長分析國際金融,因為我知道分析國際金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考慮的總體面向非常多。但更多從頭到尾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電視名嘴、分析師,卻總是能夠大言不慚,因為他們可以射後不理,不用負任何責任。日圓就像藤原效應一樣會牽動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成長,但我們要記得藤原效應不是絕對的定律,他還是會受到氣溫、氣壓、濕度、距離等等變數所影響,可能出現雙颱旋繞、結合、分離等不同的現象。一如匯率問題,因為現實是複雜的,金融面與產業面不一定能夠一致調整,當討論到國際金融的時候,那些簡化的口訣則一點也派不上用場,更遑論拿來做投資決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