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01-24

賽芭專欄 -- 散戶投資術(7) -- 今晚保險有問題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我是分隔線=*=*=*=*=*=*=*=*=*=*=*=
我常常聽到人家說:

C:保險都是騙人的啦~!


C:保費都給保險公司A走啦~!

這樣的說法,也許對吧~但可以看看一些統計數據:
  目前國人平均1/4人罹患癌症,每8分鐘就有一人被檢測出得到癌症,平均每16分鐘就有一個人因為癌症死去。衛生署93年統計,國人60歲的存活率約75%。(也就是說平均每四個人有一個人活不過60歲。) 這樣的數據跟你跟我有什麼關係??

  假設瀏覽網頁每天有40000人次,假設都沒有任何人重複,也就是說這40000人當中,將有10000人未來會得到癌症;假設60歲以下的讀者是3萬人,將有7500人活不到60歲。


  再說一次,這樣的數據跟你跟我有什麼關係??是的,基本上無關。那只不過是無聊的統計數據,我怎麼可能會是倒楣的那一個人呢??每個人都容易這樣想。是的,每個人都不會倒楣。那誰會倒楣??應該是別人!但每一個自我,都是別人的別人......你,為此做好準備嗎?


圖1.你做好準備了嗎?

『人,能不能戰勝死亡?』
死亡是個必然會來,但不知道何時會來,來了更逃不掉的一個事情。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它人都沒有做好準備。如果死亡來臨,你與你的家人是否產生收入上的減損,亦或是生活完全無虞?如果你的離開必然造成家庭未來的負擔,你是否願意做出的行動,確保家人的財務安全?

你去買汽車的時候,是否要求業務員,拆掉安全氣囊而退回佣金??你去買房子的時候,是否要求業務員,拆掉逃生門或是滅火器而退回佣金?你或許這時會說,"拜託,那是人命耶!"我必須嚴肅的說"是的。命,你玩得起嗎??"

許多的人把買保險看成是機率,或是把自己的避險規劃,當作跟保險公司的賭局,看成是一樣的事情。甚至把買保險看成是可以創造獲利的投機。股票、賽馬、期貨、選擇權可以睹。死亡,你能拿來賭嗎?你家人的財務減損或是財務負擔,可以賭嗎?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是一個你很會賺錢的人或是投資高手,當躺在床上的時候你還能繼續投資賺錢嗎?

生是偶然,老是自然,病是突然,死是必然。保險是為了必然的事情來做規劃,既然是必然,矇住眼睛就不會發生嗎??


圖2.人,能不能戰勝死亡?

『有時候,人總是會比較帶賽』
很多人買保險會有預設立場,跟買股票會犯錯的心態一樣。有些人覺得自己不會生病,有些人則覺得自己不會發生意外,有些人覺得自己命很重。這跟機率無關。如果你可以預知自己何時會生病何時會離開,那根本就不需要買保險,應該要考慮去買樂透。

免不了的,人有時就是會不順,人衰的時候去騎馬跌下來都會被踹傷,而無法工作一整年。但你,可以在國外落馬受傷,然後花大錢請專機送你回國,然後一整年沒工作沒收入,然後家裡生活正常嗎?保險不能阻止任何事情的發生,但是可以做為緩衝,一個家庭當中的財務安全氣囊。安全氣囊要不要買很多買很大??

我會回答,適度、適量、完整就好。


圖3.衝著這張照片也要去買Mac啦!

『保險的種類與選擇』
1.保險最主要分成兩大類,壽險與醫療險,壽險也就是死亡險,而醫療險一般俗稱活險,也就是活著在用的意思。
2.依造契約的主從性又可以分成主約,副約。主約可以單獨存在,而副約依附主約,如果主約失效副約也失效(除非有副約延續條款)。
3.另外依照繳費與保障,分成終身險與定期險。終身險一般就是繳費20年,繳完了終身都有保障。而定期險就是跟一般旅平險或是團險一樣每年繳一次,當年度有保障,有繳費年限,也就是非終身型商品。
4.依照保費結構,又分成平準化保費與自然保費,平準化保費就是每年保費一樣多半是終生保險,也有某些定期險附約為平準保費。而自然保費,就是依照年齡或是承保期間隨風險度提高而慢慢增加保費的保費結構。

所以講到這邊大家一定就亂了,提到的名詞整理如下:




壽險

醫療險

主約

副約

終身型

定期險

平準保費

自然保費


以上八者可以有由上到下的組合,2*2*2*2 -2 的變化組合,扣減2個,則是因為終身型必定是平準化保費。

圖4.保險分類繁多

『保險當事人』
保險有定義四個角色,保險人,就是保險公司;要保人,就是要繳保費的人;被保險人,就是會被帶走的人;受益人,就是出事後會有利益的人。這樣解釋夠簡單吧?要被保險人可以不是同一人,但必須要符合保險利益,也就是被保險人離開對於要保人有財務傷害的利益關係。受益人,如果是直系親屬,在一定額度內(最低稅負有限定),可以無贈與遺產的問題。如果受益人是其他人,則有必須納入贈與稅當中。

『人身壽險功能與實務』
所謂的壽險,就是依照被保險人的生命來跟保險公司作約定的契約。有分成死亡險與生存險以及生死合險。簡單來說,離開了拿一筆錢就是死亡險;到某個年齡還活著,就拿一筆錢是生存險,生死合險則是,掛掉可以拿一筆錢,如果超過某年齡還活著也可以領一筆錢。當然依照不同理賠,費率也就不同。壽險的變化就是一般壽險、年金險、儲蓄險、萬能變額壽險(俗稱的投資型保單),而依照保單價值得分配又分成分紅與不分紅,分紅保單又分成美式分紅與英式分紅。

為了不要寫得太複雜,再簡單一點解釋。
1.一般壽險:就是用來規劃家庭責任用的,年輕人沒有錢,非常建議用定期壽險來做保障。原因是費率相對便宜,費率大概是終身型1/10不到,剩下來的錢又可以用來投資、儲蓄或是花費。資金運用效率高,真正有承保效果。年紀大的人不適合。

2.年金險:就是繳費20年,要是掛掉了就領壽險金,期滿還活著後每年領回一筆老人津貼,有分成領保證期間,有分成領到終身的。多半非常適合40歲以上的人規劃。

3.儲蓄險:保費給保險公司,約滿後保險公司還一筆錢給你。年紀大又錢太多的人,適合用此作為理財與規避遺產稅的工具。

4.萬能變額壽險(台灣俗稱投資型保單):這是目前比較複雜的保單,看起來很簡單,費率最透明,成本清清楚楚,條款中暗藏玄機,而且因為變化程度高,可以做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多功能保單。可以兼顧年輕人重視高家庭保障與老年重視退休金的效果,這也是為何全世界已經把投資型保單作為主要銷售的人生避險工具。

圖5.人身壽險功能與實務



『保險跟投資最有關的部份,專業投機者必看!!』
很多人買保障會用投資的觀點看,但多半看錯地方,拘泥在保費與划不划算之上。其實內行人知道,買壽險最重要跟投資有關的就是要考慮的東西是"預定利率",預定利率決定保單的增值速度。也就是說預定利率越高,保單增值越快,相同保障,費率越低。而預定利率跟四行平均定存利率有關,保險公司多半用一年定存多加0.5%當作預定利率。


例如2004年,銀行利率約1.8%,那時候的保單預定利率約2.4%,也就是說你繳給保險公司扣除費用後剩餘的保險公司每年用2.4%的複利在增加保單價值。
一個重點來了,那民國70~80年間台灣利率高達10多%,那預定利率不就超高嗎??是的,我就有遇過有人在當時買郵政儲蓄壽險,預定利率12%,挖哩咧,每年不必投資終身享有12%的幾乎無風險的報酬!!羨慕到流口水吧??但是,那個人說,當時台灣人錢淹腳目,隨便買股票都是一、兩倍在漲,沒有人看得起保險,他買了還被小孩子罵,結果他小孩在萬點的回跌得時候慘賠70%。更沒想到的是才十幾年後的今天,利率連降到1.8%,當時的大傻瓜變成現在的大贏家,每年12%,跟買到鴻海差不多了。


買保險真的都是賠錢的嗎??就跟股票一樣,會買不會買實在差很多。我的意思是,保險是金融商品,買保單有其技術性與專業性,不是簡單的採購行為而已,可惜的是多半保險業務員不了解這些,就算知道也不願意告訴客戶,客戶更無從學習。所以要是有人跟你兜售儲蓄險或是年金險保單,記得問問"預定利率"是多少??如果你研究總體經濟情勢,未來通膨壓力低,利率長空,買儲蓄保單就對了!


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利率由高降到低,保險公司要承擔利率風險。分紅保單就是脫離"預定利率"的概念,由保險公司經營好壞來決定保單的增值速度,分紅保單就等於是當公司特別股股東,公司會優先配發一定的獲利給年金保單,所以年金險跟公司是否獲利、經營績效有顯著關係,例如近期利率約2%,但是分紅保單好的可以配發到3.5%,而且幾乎利率越高,分紅就相對增加,這樣是保險公司與客戶互相折衷的辦法。另外分紅保單有分成美式分紅與英式分紅,英式分紅有複利概念,分紅率也比較高,對客戶有利,但是台灣只有一家保險公司獨家銷售。
圖6.終身保單跟預定利率關聯極大

『投資型保單粉厲害』
20年前國外就開始銷售萬能變額壽險,就是7年來台灣俗稱的投資型保單,也是跟利率脫鉤的一種商品。在台灣約有六大類的投資型保單,可以依照不同的客戶作不同的規劃,其實就是把原本的保單價值拿去連結投資標的,把"預定利率"轉換成"投資組合的績效",對我這種龜毛的人來說會更有利益,因為屬於我的錢,可以依照我的意志去投資,賺了錢還可以遠打敗定存與通膨,我只要想辦法讓自己的保單價值每年增加8%,雷同擁有一張高預定利率的保單。

為了打敗利率或是享有未來高利率的收益,連結型保單裡面的投資組合才是一大學問,我只能說,跟一般基金的投資概念並不完全相同。真正厲害的業務員,可以依照客戶需求設計,變成連結同時連結重大疾病、醫療、意外、儲蓄,等到60歲以後領回一大筆錢或是停繳保費每年提領部份金額,要是提前掛掉了,家庭可以又可以獲得高額理賠加上自己存在保險公司的金額,這部份只有投資型保單可以做到這樣高度的變化。實務上,投資型保單可以依照連結內容變成壽險、儲蓄險、年金險以及含有現金價值的定期醫療險。這才是投資型保單真正厲害的地方。

可能是太麻煩了,加上台灣業務員銷售經驗不足,多半一般業務員不會這樣規劃,也不會這樣銷售...所以大多數人對於投資型保單以為只是投資,其實投資型保單可以保障一個人0~65歲,所有相關的保障還可以做為退休規劃。過去的保單,是保險公司幫客戶創造利潤。而投資型保單則是業務員與客戶共同創造利潤。也就是說如果你遇到一個阿里不達的業務員,買了根本沒有幫助。但是要是你的業務員只要有總是帥、獵帥豹的一成功力,那你得保單增值必定夏夏叫。所以挑選專業業務員在投資型保單更加重要。

投資型保單也分成好幾式,有些則是外幣計價。簡單來說分成兩種,一者用於儲蓄投資兼節稅,一者提供高額保障兼具儲蓄效果。如果一個年輕人,想要買壽險,覺得終身壽險預定利率太低,買定期壽險,剩下來得錢自己又不會投資,找到一個具備財務知識的業務員,會是你最佳的方案。但那種真正專業的理財專家,就像沒有機會得到總是帥的理專服務;不是一般人碰得到的,就算碰到,專業的人也不見得會去服務小客戶。

投資型保單可以提錢也可以存錢;簡直就像一個開再保險公司買基金的戶頭一樣;但不一樣的是它提供合法節稅的管道。所以常常有人說投資型保單是隱形金庫,因為受益人是直系親屬,所以當被保險人活著的時候,可以自行提領部份金額花費,若另一半有二心、小孩不孝,還可以馬上打電話就變更受益人,自己離開的時候變成保險金,又不計入遺產稅,還可以降低稅基(但仍有最低稅賦)。另外保單裡面的價值,獲利皆不計入所得,稅債權人不能追索,國稅局不能禁止處分;縱使有欠債、破產,債權人不能申請假扣押,就算下一代拋棄繼承,理賠金一樣拿得到。

投資型保單同時配上特殊理賠約定加上多層信託則能有更多組合變化,同時達到稅務遞延,還有財富三代移轉(不是兩代)的超級效果。但必須跟受託人約定好信託方式,過程與步驟也不能出錯,需要同時找專業的理財顧問規劃正確的保險方案,加上專業流程的會計師以及合法財務穩健的受託人,缺一不可的規劃才可以做到完美無缺滴水不漏。唉,當有錢人真好:D~~
圖7.投資型保單是富人新寵

『醫療、婦幼險的功能與實務』
醫療險的目的在於規避,萬一自己發勝及病住院,如果是中大型的疾病,勢必要請假復原,這時候薪資停滯,甚至有失業風險,不健康的人可能還要另一半來照顧,這種人財工作三失的故事,在台灣真的很多。

活險裡面條款定義最複雜的就屬於醫療險。也是我非常建議一般人"必須"花部分小錢規劃的險種。原因是過去的社會,靠的是自然淘汰法則,救不了,走就走了,但現在醫療發達,想要走還沒有那麼簡單,手術、醫療幾乎是免不了的。醫療險分成定額理賠與限額(實支實付)。定額理賠就是符合理賠項目,固定理賠一筆金額,而限額(實支實付)就是你付給醫院多少,拿收據跟保險公司請款,保險公司在限定的金額之內承擔客戶付出的醫療費。

醫療險跟預定利率脫鉤,我個人認為,目前全世界精算師也都亂算,只能依照實務上的數字來預估未來的疾病發生機率。我也認為精算師都低估了,至少這個趨勢已經被確認,利率一直降,但是醫療險的費率卻每年直直升,長多走勢,相同的癌症險售價五年翻了一倍,這可以證明,精算師你們過去都算錯了!而且還錯得離譜,也就是說相對於未來,"很可能"現在買的醫療險都相對非常划算。但時代不易回頭,就像過去出現的高預定利率的保單,要不要買,就看個人觀念了。

*醫療險:
醫療險是為了可以涵蓋自費藥物、醫院看護費用及生活津貼等保障。醫療險最主要的理賠就是"住院費"與"手術費"。至於有很多保險公司把很多哩哩摳摳小的理賠項目放到醫療險主約當中,我個人覺得不划算,因為保險公司設計保單,理賠項目越多保費必定越貴,所以對於"必然發生的項目"我希望保險公司做定額理賠,而其他偶發性(ex救護車、門診掛號費)等等小項目我會希望用自然費率跟所有人一起分擔風險。這樣的資金運用起來最划算。我覺得對於條款必需要注意的有:

1.住院定義:住院定義是否過於嚴格?另外是否包含安寧病房或是精神疾病病床??這都是很重要的項目一般人卻忽略,保單的條款,寫得越多表示限制越多。一般的住院都是寫經醫師診斷,必須住院而且確實辦理住院,才算住院。我自己看過最寬鬆的住院定義是"於醫院持續治療六小時以上即算住院",所以例如急診留觀或是手術後病房中休養,都能理賠。

2.手術定義:有些保險公司寫的事"特定手術"才理賠,或是"重大手術"才理賠,這種就要小心,又是玩文字遊戲,要達到保險公司規定的手術項目才理賠,國際標準手術約有超過1400多種,我生病動手術難道要還只能做保險公司規定的手術嗎?目前比較合理的是依照手術部位理賠,一般外商公司的醫療保單也都屬於這種,另外更好的是還會另外約定"超過保單約定部位之外的手術,類似手術比例理賠"這樣只要動到手術一定有理賠,這才叫做完整的保障。

3.副約延續條款:副約必須依附主約,但主約如果解約,繳清或展期,副約也會消失,或是主約生效(ex 雙目失明變成全殘)壽險主約遂行理賠,人還活著需要醫療補助,但是附約自動消失,所以要確認是否有延續條款(還有延續條款是否有期限限制,還是自動生效),沒有的也可以跟保險公司額外申請批註,應該會略有加費。

4.姙娠剖腹除外條款:分娩不是疾病,但是生產過程太長,(子宮開口兩小時未繼續擴大,或分娩潛伏期達16小時,或醫生決定必須剖腹),目前大多數商業醫療都會當作是疾病手術來做理賠,我自己覺得因為現代高齡產婦越來越多,?娠期間多半越來越長,陣痛了16小時,動了手術有理賠金,至少算是拿個紅包。但這是大多數醫療團險裡不具備。

5.重大疾病:雖然健保的重大傷病可以領重大傷病卡,但是醫師指定用藥,健保還是不幾付,因為新藥特貴。醫療險當中,還需要規劃的是重大疾病,因為重大疾病大多沒有辦法繼續工作,而且醫療險都是事後理賠;但是重大疾病理賠則是一診斷出來符合項目馬上一整筆安家金先給被保險人,事後醫療費還有醫療險承擔,對於家庭負擔會更加減少。所以重大醫療保障不可缺少,市面上有7項重大傷病,與16項重大傷病(7項重大疾病+9項特定傷病)的保單,16項的費率比較高。但實務上,16項重大疾病包含癌症、腦中風、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慢性腎衰竭、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癱瘓(前7);主動脈手術、心臟瓣膜置換術、嚴重頭部外傷、重度燒燙傷、良性腦部腫瘤、再生不良性貧血、原發性肺動脈高血壓、猛暴性肝炎、肝硬化(後9) 。後九項特定傷病,在現代醫療手術或用藥,已經可以處理,要不然就是需要器官移植;各種手術原本醫療險有賠,特殊用藥有醫療附約理賠,頭部外傷與燒燙傷醫療險與意外醫療兩者可同時加倍理賠,若是肝硬化器官移植則在7項重大疾病當中有理賠金,所以是不是一定要買到16項或24項則是看個人喜好,但重大疾病最好不要缺。

*住院手術醫療附約:
這是對於未知的疾病醫療最有利的保單,因為如果生了某些罕見疾病,可能用藥多於住院手術,這時候就可以靠醫療雜費來承擔未知的醫藥費。原本的定額住院則是補貼沒有工作的基本收入。

1.醫療雜費項目多寡:
最好是雜七雜八都塞到這裡面,一般來說都有15項相關理賠,例如光是特殊的止吐藥,一瓶就要3000元,差不多只能喝10天。這項理賠必需住院才可以申請,所以事先跟醫師與醫院的協調很重要。

2.二擇一給付條款:
有時候生病,觀察期很長,住院日數長,醫療費不高,這時候所謂的二擇一就非常重要,二擇一就是可以選擇原本的限額實支實付理賠轉,有一種條款換成定額理賠。也就是說如果我發燒不退,住在醫院日數長,但是沒有手術,也沒有特殊用藥,除了住院費自付,其他費用大多有健保分擔;那醫療附約自動變成定額給付,可以提高拿到的理賠金額。這是粉重要的,相同保費有時候別家就是拿的比較多,就靠這一條了!

3.保證續保條款:
其實多半只有產險公司或是團險沒有保證續保,沒有續保的保費也比較便宜。有些人以為商業的定期醫療險險一年一續,保險公司隔年可以不承保,但只要有保證續保條款,則非常重要,保險公司則必須繼續承擔風險。目前已經有保障到105歲的癌症定期險,年輕時保費低,有保證續保又幾乎等於終生,算是有保險公司漸漸跟上國際水準了。不過保證續保並不保帶病投保,必須要在還沒有病痛的時候先承保,未來才能享有保證續保利益,這也是我強調年輕的時候先買定期醫療險的原因之一。

圖8.醫療險很重要

*癌症險:
癌症,就是一種絕症,台灣空氣水質不好,罹患率明顯高出國外許多。

1.出院療養:一般來說癌症險一單位日額2000,出院療養則是住院幾天就視同出院療養幾天,假設某張保單出院理賠是1500,也就是說被保險人,住院一天總共可以得到3500的理賠。有些保險公司費率比較便宜,就是偷偷省下這一項,或是出院療養只有1000元。保費自然看起來比較便宜。

2.癌症併發症:癌症後會發生的相關變異很多,也必須治療處理,事實上某些癌症患者是死於併發症而不是癌症本身,我認為癌症險的併發症理賠非常重要幾乎是不可以缺的條款。但是市面上就是有好幾家國內老大公司,堅持不理賠併發症,條款也不敢約定。

3.化療與門診金:化療與門診金,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你不能確認得到癌症時是第幾階段,腫瘤部位是不適合切除?而有些保單的門診金,居然是限定一定要癌症手術之後才有理賠,這種條款很可惡,因為許多晚期的癌症是不會進行手術的,只能依靠門診或是化療來進行醫療。那種條款,根本就是逃避責任,A消費者的錢。

4.原位癌:就是零期癌,屬於非侵略性,轉移機會很小,治療後復發率低。較好的保單,針對原位癌也可以申請初次罹癌理賠。

圖9.癌症罹患率越來越高

*婦幼險: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幾乎八百萬嬰兒出生時患有先天性疾病,台灣每100個新生兒當中就有4個有先天性缺陷。其實這是我們這些上了30歲的人,才真正開始發覺需要面對的問題,過去大家都在唸書,誰會關心這種問題,但等到常常聽到自己週遭親友的故事,才發現比例真的很高;醫療保險沒有辦法一開始就承保要,多半是規定嬰兒出生15天後才可以承保,先天疾病也不能理賠,婦幼險則可以針對保障婦女任娠、意外美容等婦女相關醫療與嬰兒的先天不良、死產等項目做理賠,減輕父母未來的醫療支出。這種險種不貴,有打算生兩胎以上的婦女真的可以好好考慮,另外一個重點是起保日要再受孕前一個月承保,也就是說你必須在受孕之前就先承保,否則該胎則不在承保範圍當中。
圖10.婦幼保障漸被重視

A.無上限的迷思
早期有很多人指名要買無上限的終身醫療保單。所謂的理賠上限就是,終身醫療的部份理賠到一定金額一般是日額的1000倍~25000倍(即100萬到250萬)後終身醫療就不理賠了,上限當然是越多越好,沒有上限更好,而醫療附約已經是限額醫療副約,所以本來就沒有理賠上限,只有續保年齡上限。但是台灣醫療理賠率過高,再保公司已經不承擔無上限的終身醫療險。另外假設A買的是日額500元的無上限終身醫療,跟B買到日額2000元的有上限終身醫療,兩個都住院一天4000元的單人病床,是A理賠多還是B理賠多,當然還是B,無上限並不表示可以每天承擔無限的醫療費。

有人會說,ㄚ那我要是長期臥病在床咧??無上限不是比較好!!??對的,但,你臥的是"啥麼床"??請看住院定義,所有的無上限住院都是約定"經醫師診斷必須住院,確實辦理住院"才會有住院理賠,那你住在療養院、躺在家裡臥病在床呢??對不起,這不再醫療險的保障範圍內。所以住院定義比無上限更重要,一般人怎麼會想那麼遠呢??(請參考失能險的段落)

沒辦法,誰叫你條款沒有看清楚,買了共同基金賠錢也不是投信的錯,因為過去績效不保證未來績效。就像大多數人被信用卡A錢,有專研的人就可以A信用卡的錢,變成卡神。不過無上限的保單都停賣了,也沒得再選。

B.帳戶型的迷思
另外現在台灣也推出一種,所謂的帳戶型醫療險,保費貴足足有一倍,但好處是如果掛掉沒有用掉任何醫療險,還會退回壽險,感覺上有現金價值。但奇怪的是,明明保費貴一倍,也就是說多花一倍的錢去買了壽險,但是,如果花了醫療費,壽險也被扣掉唷,假設你用掉3萬元,原本100萬的壽險就變成97萬,裝孝維,那我不是買了一瓶可樂外加一個空瓶子,然後老闆卻跟我收兩瓶的價格嗎??老闆還神秘的說,你有兩瓶,要喝哪一瓶都可以(但他沒說的是兩瓶共用一瓶的可樂的容量)。

但很多顧客都還陷入迷思,那個保單沒用完可以拿回來耶,不會虧錢:D~~~其實虧大了。這跟賺了股利賠了本金不是一樣的陷阱嗎?說實話,還不如買醫療險外加定期壽險,醫療理賠用多少算多少,萬一離開也有完整沒有被扣除的壽險金。保費又更低,沒有利率風險,資金運用更有效率,不是更划算?? 

C.未來醫療的變化
會不會有可能跟星際企業號一樣,都是網路看診,再也不住院,再也沒有手術了?可能的,機率很小,但不可否認的未來的醫療技術會越來越改變,大手術變成小手術,藥品療效越來越神奇。但醫療進步其實非常緩慢,一個新藥、新醫療技術的沒有5~10年的各種實驗階段很難上市,所以醫療險不能不買,卻也不適合買到太多,只要在40年之內有效,作為自己小小的安全氣囊,已經非常棒了。

另外去年,衛生署公告愛滋排除重大傷病,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小心被感染愛滋,健保是不幾付,你的自負額仍然很大。大家都有繳健保,但可不可能未來健保越虧損,健保保障越縮水?而目前保單都是依照現行的健保的保障來作費率基礎,萬一健保縮水,保險公司的負擔就會增加,未來的商業醫療保費就會更看漲。這跟利率的道理一樣,如果預期未來健保保障會縮水,現在買的保單就"可能是"賺到的保單。
圖11.未來醫療行為可能發生變化

『意外醫療的功能與實務』
很多人買醫療險,往往不買意外險,事實上,意外險才是最常發生的事故。如果有出過交通意外,但沒有買商業醫療保障就知道會有哪些相關費用了,但這部分我不想著墨太多,買三個,每年只要兩千多。甚麼都可以不買,理賠率超高,意外險與意外醫療一定要買。

1.意外險:意外險就是肢體有傷殘或是意外離世的時候有一筆理賠金,跟旅平險的意義差不多,只不過它承保一整年的所有意外事故。

2.意外醫療限額:這跟醫療限額副約很像,但他保障的是意外事故後180天之內的相關醫療費,不管是中醫西醫還是復建,在限定額度內都轉由保險公司承擔。

3.意外住院定額:這是定額給付,但重點是如果有骨折,如果有住院,每日定額理賠(醫療險同時也會再理賠),而且如果未住院,意外住院會依照骨折部位轉換休養日數,給予數千元至萬元的理賠金。

假設有每年花兩千,如果跌打損傷骨折不能上班,保險公司給慰問金,然後180天內醫療、復建有保險公司承擔,不是更安心嗎?

『失能險的功能與實務』
前面提過,很多人以為長期臥病在床,就是要買醫療險,其實完全錯誤,許多臥病在床的老人其實是在待在照護之家根本不是醫院,你會說明明都是躺在床上啊??錯,條款是說要經醫師診斷,必須住院,還要辦理住院手續,才算住院。

失能險,是工作能力喪失的一種保障,當被保險人發生失能(因事故或疾病而無法工作時)的情況時,保險公司將會依壽險保額的1%,作為每個月的失能保險金。只可惜台灣目前的失能定義都是他人定義,由醫師與保險公司決定,但在國外則只要無法達到自我雇傭也是為失能,對於失能定義較寬鬆。這是希望台灣保險公司能夠加強的地方。所以要不要買?我建議可以觀望,畢竟條款還輸國外一截。

『境外保單與稅法』
這是比較模糊的地方,境外保單多半是有錢人的最愛,把錢匯出國外存在國外的銀行與國外保險公司保單,簡單來說比較像是買水貨,林泉說過沒有違法的問題,但問題是國稅局是否能解釋為海外投資或不適用國內保險法?是有模糊空間的,民國98年,海外所得開始要納入所得稅,是否同時包含境外保單,到事後見分明。另外境外OBU,也可能在台灣稅法上由屬地主義改為股權主義。別以為錢放到海外,政府就查不到,要不然像溫世仁先生走後海外資產一並計入遺產稅,為什麼稅務高達20億台幣??另一個稅務趨勢,就是賺中國人的錢,利用兩岸的政治情勢,放到台灣的銀行開的OBU。稅務比較複雜也比較專業,也牽涉到法陸層面,不是自己解釋法條就可以規避的,還是需要諮詢專業單位;簡單介紹到此。(未來專文討論)
圖12.境外保單與稅法

『你該不該跟上帝對賭?』
保險是金融商品,但是它並不是一項真正的投資行為,避險的目的就是避險,而不是獲利。保險契約中必然有一個被保險人,無論理賠是高還是低,保費划不划算,對家屬來說,被保險人的傷害是確實造成而無法彌補。台灣社會福利水準低,醫療健保有限,弱勢傷殘人士不易就業,是一個窮人倒楣,隨人顧性命的標準M型社會。能夠透過適合而且財力可以負擔的保險降低家人的未來財務風險,是很重要的社會工作,規劃對的保單,真的是可以讓一個家庭有安心的大未來!

另外分享一下費率,我提過的非帳戶型終身醫療(日額1000)+醫療副約(日額2000)+意外險+意外醫療+意外住院+終身癌症險(日額2000)+豁免保費,30歲男生總共搭配起來一年三萬元不到,每個月不到2500元,高貴不貴,提升醫療保障。我認為現代年輕人剛出社會,月薪2.8萬到4.2萬之間,每個月3000元存下自己的健康,等於是未來不健康時提出來加倍運用,是很明智的抉擇。預算高一點可以再加定期壽險,30年期定期險每壹百萬大約,每個月多4百塊多塊,可以增加家庭責任。買保險一定要花大錢嗎??根本不一定。買對保險對於家庭就有一個大未來。

PS.讀完這篇,讀者應該就可以去賣保險了啦~其實保險能寫的東西非常多,因為只有每週出稿一篇,讓讀者有閱讀雜誌專欄的感覺,所以在內容上盡量務求完整加上本篇字數已經很多,所以我把更專業的大戶節稅,以及保險公司的保費結構與資金運用概念等章節先移開,等我心情好,高興的時候在分享吧!

著作權本人所有、翻印必告,轉載必須附上本篇網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