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04-27

賽芭專欄 -- 散戶黑白講(1) -- 激突!紅搭電接獲火星人訂單!!明天出貨!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蝦密!?要關站了!! 站是要關,但是該交的作業還是要交! 總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痕跡可以消失,感情會隨時間變淡,但烙印腦神經的過程卻是永恆。專欄作家們快來99連發最後噴出吧~(這才是動作片的結尾^^)

圖.蝦密!Google把我停權了!


===================我是黑心新聞===================
  傳紅搭電接獲Orange 2款新機種訂單 挹注3月營收強勁復甦
【鉅亨網記者賴xx/台北. 3月 8日】 紅搭電 24g8(TW)受惠歐洲電信業者Orange 2款新機種,可望帶動3月營收恢復強勁成長動能,激勵股價持續反彈,今日大漲20元,收在456.5元。法人指出紅搭電3月營收可望強勁復甦,而成長的主要動能可能與最近獲得歐洲知名電信業者Orange公司訂單有關。因Orange公司在2月下旬推出2款新手機: SPV E600是紅搭電的Excalibur, SPV E650則是紅搭電的Vox。
===================我是黑心新聞===================


『興奮活水 還是 腥糞猴水?』
  早期我在投資股票,最難抗拒的就是這種誘惑,每次看到非X台的右方中間文字打著消息"市場傳聞XX公司接獲XX訂單",導播認真的調出股價分時圖,男女主播隨即報導該消息,「XX公司接獲訂單,股價放量上攻,出現百張買單,股價由黑翻紅,漲停板........請教xxx副總,您對於XX公司的看法.....呱嘰呱嘰雞歪雞歪....」。因為常常看到這樣的消息,久而久之,我總以為接獲訂單股價就會上漲,但從來沒有注意這檔股價離開底部多久?日後還能續漲多久?近期營收是否具有成長動能或是表現平平??這些常識,卻因為媒體聳動的消息,置入性的強迫讓你聽到消息就馬上看走勢圖,長期耳濡目染,而讓人漸漸偏離投資原本的簡單法則。

  說實話,我一直到去年接觸了總幹事的文章,我才開始找回了學生時期批判與懷疑的腦袋。現在,我最不屑外資、法人或是記者使用這招,因為報導接獲新訂單的新聞目的除了出貨,就是為了吸引散戶追價買進。很多人都會想「沒錯ㄚ,公司接獲訂單,對於營收有幫助,公司賺更多錢,對股價上漲越有幫助!而且股價會反應未來,未來會更好當然現在要買進!」我必須承認,連我自己以前都是這樣認為的,也覺得這樣的邏輯既簡單也沒有缺陷。但事實上追隨新訂單的消息買進股票,都是花錢包個紅包給市場賀漲停。
圖.日內瓦看傑特噴泉

『你以為下單到出貨是熱開水沖泡麵嗎?』
  進入社會,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電子業的業務部門,簡單來說就是做國際貿易,整個部門的工作內容包涵要出去跟客戶介紹公司新產品,可提供的協助方案、草擬合約、報價、承諾時程、售後服務、疑難排除...等等的相關工作。因為現在越來越專業分工,所以OEM、ODM的國際訂單越來越集中在大客戶的手上,客戶群有限;也就是說全世界80%的訂單掌握在20%的客戶手裡。只要能爭取到任何一張新機種訂單,對於公司都有相當大的助益。但是,訂單的爭取,難道是像去家樂福採購一樣,選定一個商品,然後比價、議價,然後公司生產產品,運到客戶家裡就結束了嗎??

『OEM、ODM的產品開發流程』
  台灣電子代工、研發代工的產業是全世界所向披靡,之所以能被世界認同,表示其管理、流程有其競爭力與優勢。然而產品銷售到上市需要也時間,如圖例,是一個"虛擬"的電子終端消費產品的研發時程。我分成新產品開發與貼牌兩種,因為這是目前台灣最主要的兩種B2B模式,新產品開發是來自於ODM與品牌公司合作開發產品,主要的需求與規格來自於品牌公司的前端規劃,定義規格。而貼牌則是ODM廠商向品牌公司兜售,而經過評估品牌公司願意下單,早期的貼牌,真的是貼牌,幾乎採用相同的外觀,頂多只是配色、Logo、包裝改變,其他內涵幾乎一模一樣;但隨著市場越趨競爭,差異化與企業產品形象越受重視,所以新的貼牌產品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再設計、再改造才能上市。也就是說現在的貼牌客製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演變成是新產品開發與貼牌的混合。
圖.擬制性研發流程圖

『來做個簡單的名詞解釋』
1.Marketing Proposal:
這個階段主要是蒐集市場的需求,需求可以來自公司內部的研究或是"參考"其他大廠的Product Road Map,並且還要配合公司研發能力以及技術水準成為產品的最初模型;在這個階段也可能是與客戶剛開始討論產品規格磨合期,例如品牌客戶提出,下一世代的手機必須要有:3"SVGA LED的主螢幕、UltraHSDPA傳輸、接收衛星電視訊號、相容Mac&Vista、內置六軸運動感應系統、可直接玩Wii PSP等遊戲、量血壓測心跳、外型小巧可愛、而且售價不能超過10美元並且還有一年之內的附買回保證....結果台灣的業務與研發看了就直跳腳,開始跟客戶說這個不行,那個做不到,而且價錢的目標也差距很大。莫名奇妙的,業務打了一通電話回公司,接著像中了邪被附身一樣,突然間全部都答應了,這時候就是一切壓榨的開始。

2.Planning:
  等到業務回國以後,就開始找公司各單位開會說「諾!太上皇有旨,這產品一個月之內一定要做出來,請在三天內訂好各單位的工作時程,到時候我要跟客戶報告。」然後業務就拍拍屁股走人,剩下一堆錯愕的產品經理(PM)、研發人員(RD)、跟完全搞不清楚的狀況工廠生產人員(PE)。中午剛過,業務在喝下午茶翹二郎腿看盤順便看看總幹事與獵豹Blog,還凹富X營業員美眉這個月要是做到3000萬的業績的話就要一起吃晚飯,正在爽的時候,電話就來了,早上開會的成員都還在會議室,要業務趕快回去。等到業務一回到會議室,發現氣氛凝重,這時候PM就開始說話,說這個"外型小巧可愛"這規格不明確,沒有辦法規劃.....RD又嗆聲了,你答應的技術根本做不到,老子要是不爽就跳槽去鴻海日報上班......PE正要開口說話就被業務打斷,業務說「好我懂啦~你們都說做不到,那訂單不要大家回家喝西北風!!」會議室十分的沉重,這時候大家想起來VP(副總)準備要看今天的討論結果,想到今天晚上還要加班,大家都很有默契的,拿出去年的報告開始修改,這邊加一加,那邊減一減,所謂的研發時程、產品規格計畫就這樣完全不切實際的"橋"出來了,反正拿差不多的東西出來大家都熟,老闆看的時候比較看得懂,也會比較有安全感。
圖.合約訂完就是災難的開始

3.R&D Design:
  等到時間計畫都安排好了,業務就在也沒有出現在公司裡面了,不是出國陪客戶就是陪副總打高爾夫球,下班後偷偷去KTV扮家家酒。已經畫押出時間的PM就很警張的整天找RD開會,看看進度做到如何,每個禮拜還要跟客戶開會,向客戶報告,並且國際電話的那端裡還會透露出那個可恨的業務與客戶有說有笑的在一旁打哈哈。更苦惱的是RD,明明董的東西已經不多了,不但要想辦法把外國人不同的技術湊在一起,出了問題還要自己解,此外,還要跟光學、電子、機構不同的RD合作,學生時期最容易發生的就是各領域文人相輕,在RD的世界裡也是這樣,每個RD都有自己的一套,也都看輕別人那套,總覺得自己的工作難度較高。這個階段要把所有的需求轉化為工程規格,並且基本的運作邏輯圖、線路圖、機構用料都要在這階段生出來。

  真是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苦的工作,為了表現出自己的認真,好幾個RD朋友都跟我開玩笑說,RD也自然發展出一套模式,就是白天上網看股票,順便看看總幹事的Blog,等到下午3:00才開始正式工作,每天晚上11點以後才會下班,雖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因為一堆難解的工作,所以我也很愛開RD的玩笑,例如遇到Andy我就會說「ㄟ,Andy你那個Bug解了沒?」,Andy就會說「你說哪一個?」,再問Pole回答也是一樣。因為每個RD身上都有好幾個未解的Bugs,大家可以自行試試看。

4.Lab Pilot Run
  一般所謂的新技術還在實驗室的階段,就是停留在此區間。等到RD好不容易把設計圖、軟體、用料全部決定以後,RD就會開始試做產品,也就是所謂的實驗室版本,多半外觀不會完整組裝,只是要確定各功能別的東西湊在一起會不會有問題,可想而知的,不會有問題,才怪!一群大男人RD湊在一間黑黑暗暗的小房間裡面轟趴,不時還散發出投影機高溫產生的異味,或是某人腳底傳來的腥味,不過聞久味道自然就不見了。RD頭說「各位,這是LPR完全失敗,螢幕有漏光,而且LED會忽明忽滅無法開機,開機以後,操作選單會自己跳出來...。」光學頭頭說,是機構的容差抓不好導致漏光,機構說是因為要繞無線通訊電線只好把腳位更動,通訊頭就說是因為光學設計剩下來的空間不能佈置天線,沒有收訊開機就不正常。這時候呆呆的新人電子RD就插話說,操作選單很快就可以改好了。這樣,會議紀錄就會做出結論,因為電子RD做不好,所以LPR失敗,其他RD的責任則無法釐清。業務就拿著這樣的Email跟副總與客戶報告,新人電子RD也在這時就就黑掉了。
圖.研發設計困難高

5.ENG Pilot Run
  終於敲定所有規格,眼看著時間也拖不下去了。不管三七二十一,PM就會先跟PE安排工程量產,實際上只是把LPR放到正式生產線做一次,PE就要找一堆人先訓練如何組裝,並且觀察生產過程的難易度。就是要試產看看用生產線做出來的東西到底能不能動。這個階段最困難的是,要如何在生產線當中判斷的產品符合規則,有哪些站要切割,有哪些製具,有哪些位置要做測試,測多少測多久,組裝過程的標準動作,還有生產線的不良品的處理機制以及生產動線。這些都是PE在這階段需要參與跟安排。因為這是重要的測試,業務、PM都會到場觀看,結果還是慘不忍睹,生產才30分中就亮紅燈當線,原來大陸員工尿急,隔一下就是貼錯貼紙,測試機台出問題。通常這時候最緊張的莫過於業務,因為他早就告訴客戶,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生產完全沒有問題,要客戶乖乖等報告就好。PE氣沖沖的去找RD理論,「你們設計的的東西根本不能上線,插孔很難插,卡榫只要一裝上去就會斷腳,還會壓到排線造成不良。」這時候RD頭就會抗辯,「是那些大陸仔沒有訓練好,得過且過,看到問題也不先反應,就硬裝上去,而且空間就剩那樣一點點,客戶出的價只夠買次等材料,要不然你叫客戶去改外觀」PE跟RD吵得不可開交,這時候PM就會跳出來提醒說,客戶下週就要來看試產了,趕快回去把問題解決,能修改的先做EC(Engineering Change),PE再回去訓練組裝人員。業務早就跑去其他部門串門子抽菸去了。

6.PD Pilot Run
  今天是最讓人緊張的時刻,下午就是該產品量產的時刻,業務一大早就跟著客戶威風的進門,介紹公司以及所有參與的人員後,就帶著客戶去吃飯聊天去了。剩下PE還正在工廠趕工,想要多改善一點製具上的差異。噹噹噹,遠方傳來當線的聲音。所有的工作人員慌忙的前往處理,客戶在一旁搞不清楚狀況,為了防範外國人偷學中文,聽懂我們在說什麼,私底下說話一率用台語。果然,該斷的卡榫還是斷掉了,而且還是每組必斷。這時候生產主管只能去好好教訓組裝人員,再要求他們"輕一點",實在也別無其他的方法。經過10分鐘的調養,組裝的大陸幾個女職員忍住被大家指責的悲痛,更仔細的組裝,我相信她們到現在一定還以為就是她們自己的錯,而根本不知道其實她們裝的產品是偷工減料的次等貨。這時候安規人員也只好勉強做出剛好在規範邊界的報告,送交世界各地機構去認證。
  到晚上,業務開始跟客戶報告,剛開始組裝的幾台瑕疵品是因為人員訓練不足導致的毀損,而且數量不多,整體而言達到允收水準,客戶可以接受這個報告。同時帶客戶去酒家,請出有經驗的小姐,好好伺候客戶身上的每一個頭。在酒酣耳熱之際,客戶迷迷糊糊的簽下Qualification。事實上,等到東西賣出去以後,消費者會發現產品耐用度不佳,很容易毀損,這就是追逐低成本必然導致的後果。
圖.生產管理十分瑣碎

7.Mass Production~Production Launch
  等到客戶簽下Qualification後,對方的採購就會先給個Forecast,然後一到三週的時間,第一張訂單就會下來,等到收到訂單以後,依照買賣合約一週之內必須出貨達到80%,一個月之內要出到所有當月訂單的95%。因為有一大推未解的問題,所以生產的時候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是常有的事,但這時候所有責任就落到生產、品管、售服部門的頭上了。
  正常來說,ODM出貨後3個月,市面上才看得到真實的銷售。依造品牌公司的習慣,必須配置全球的庫存量以及調度,必須確定所有的正貨、產品知識、維修訓練、維修備料都到齊以後(服務也不可慢於1個月),產品才可以正式銷售。

『故事說完了,然後呢?』
  經過我的介紹,大家會知道,正常的產品研發到上市少說也要6~10個月的時間,如果是貼牌出貨也要3個月的基本前置時間。參與的內部人隨著時間逼近出貨,知道的人越多。在來看看坊間所謂的新訂單消息:XX公司受惠於新機種訂單,三月份可望營收繼續增加。所以我可以推估最少去年12月份的時候內部人,早就知道這批貨的上市,所以內部人加上內部人的親友再加上營業員,可能都知道類似的訊息,如果萬一是新設計的產品內部人早在9月份就知道會有這家客戶的兩個產品。已經落後內部人3~6個月,你因為這個新訂單的消息而去追買,你了幫多少內部人抬轎??

  另外一種消息則是,傳說XX公司接獲RFQ(Request for Quotation),這時候還只是在第一階段,離真正出貨還有3~6月以上的時間,尚且不考慮會不會延期、是否會遭人砍單都還不知道,為了這樣的消息進場,又沒有內部人的消息告訴你該產品能不能被客戶接受,產品的報價是否過低而稀釋毛利?這些都不知道,外部人怎麼能為這樣的消息進場?
圖.電影--Insideman (可怕的內部人)

『結論就是......』
激突!紅搭電接獲火星人訂單!!下個月出貨!是啦~訂單還沒到,法人的股票就搶著先出貨了啦!

1.內部人早就知道要新機要出貨,價格早就反應。
2.就算真的有下單,也要3~6個月以後才有MP(Mass Production)要出貨,對營收才有貢獻。
3.要是還是RFQ階段,那根本就只是在報價,拿不拿得到,能不能出貨,佔有整體營收比例,出貨能不能賺錢,訂單持續多久,離事實根本還有一大段。
4.消息來源是真是假尚無法確認。
5.外部人看實際財報就好了啦!!(至少那是比較確定的事情,除非你家有人電腦當機Key單Key錯,那實在只能認栽了,但應該要控告公司賠償小股東的損失)
6.電子公司裡的國貿業務壓力大、責任重、學習快、眼界廣,是份好工作。

    偶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原來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全版都是賣股票的分類廣告。拜託,各位記者先進,下次不要再用這招了!!
圖.把財經報紙當作分類廣告、娛樂版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