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12-22

看不見的手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文/黃紹博
   有一個著名經濟故事是這樣說的。一位財務學的教授和他的學生一起散步,他們同時看見地面上有一張100美元鈔票,學生停下來去撿,但教授說:「不用費事,如果它真是一張100美元鈔票,早就不在這裡了。」然後,那位學生彎下腰去撿,發現真的是100美元的鈔票。但很可能這位學生會被迫重修教授教的財務學。真實的世界中,故事可能這麼簡單易懂嗎?

    很多人拿這故事來解釋效率市場假說,不過效率市場這樣概念的由來,可以推演到一七七六年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所著作的《國富論》的延伸。他認為人在追求利己的過程中,受著一支「看不見的手」的引導,而增進了整體社會的公共利益。此後的經濟學家就常使用「看不見的手」來形容會自動趨向均衡的市場機制。

    對於那支「看不見的手」,我可以再用另一個比喻。經常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要經過收費站,每台車都要在收費站前面排隊,依序繳費通過收費站。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某一排特別的長,這時候你就會四處觀察一下,評估並選擇最短的隊伍,試圖節省自己的時間,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由於,大多數車主都會這樣安排,原本只有一排最長的隊伍就漸漸穩定平衡下來了,這時候,很可能多數的收費站隊伍都差不多長,沒有任何人可以從變換車道當中獲得更好的利益,這就被叫作「均衡狀態」。而驅使你變換車道的力量,就是所謂的「看不見的手」。

    無論如何,經濟學經常在描述現實社會在有限的資源中個體之間互相競爭與互相影響的過程。其實,許多人經常在追求利益的時候,不見得會達成社會利益。例如,當所有人都拼命在收費站前變換車道,反而增加一種新的無效率。追求利己也不見得會有好下場,就像那獲得一百美元的學生,他污辱了教授,還重修了財務學。事實上,市場不但會自行均衡運作,但有時他也會完全失靈。就像我們有時候會看到ETC車道大排長龍,而人工收費站卻暢通無阻。(儘管經常發生的現象是人工車道大塞車)

    這時候,就需要政府正確的干涉與調整,才有機會將市場的失靈給校正回常軌。例如增添人工收費車道,或是全面強迫車主安裝ETC,甚至是改成匝道收費,才能夠將原本經常失靈的系統透過政策把社會推回有效率的狀態。問題是,政府要識別市場是否真正失靈原本就是一件難事,更難的事情是要如何透過政策來恢復市場機制。而多半最好的解決就是提高透明度,同時恢復眾人的信心,讓眾人對於現狀能有更充分的資訊以利判斷與利己的市場機制重新運作。

    我有一個親身的經歷,就是在賣場購物後要排隊結帳的時候,眼尖的我,很快就注意到某一個結帳台特別短,而且只有一個人正在結帳,我馬上用最快的速度切入。當我順利搶得先機,正在得意之時,卻發現我那一排遲遲沒有移動。仔細往前打量,才發現前面那位小姐的點數卡刷不過,兩個服務員正在你一言我一語地處理那張卡片,並等待機器回應。這時候我才體會到,什麼叫作「市場失靈」。不對的,以我的角度來說,這種超短的等候線(超額利潤),也同時意味著「有陷阱」。當然更讓我匪夷所思的事情是,為何別人都如此睿智,卻只有我自己跳到這個陷阱裡。你看看,這就是所謂的高風險高報酬,你能說是市場失靈嗎?所以,政府要干涉市場,首先要能辨認是否市場失靈,而辨認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難度。當賣場確認失靈的原因的時候,他可以做的事情是,首先在收銀機前增加告示,讓願意等候的人自己心知肚明(增加透明度),如果明確能發現是刷卡機的問題,應當加以排除(加以干預或調整),來讓整體資源獲得充分利用,因為一個超短等候線就是全體資源上的浪費。

    市場能自動走向均衡這種推論,也源自於開車的每個人對於「看不見的手」有著潛意識上的根本認知。由於我們知道並且預期如果我們不去排比較短的隊伍,很快也有別的車會去排,從而使對我有利的機會消失,這樣的激勵機制,讓我們不會去放棄一個眼前大好的機會。

    再回到100美元鈔票的故事,我們先假定有五個國家的人同時遇到了那掉在地上的鈔票,但是鈔票前面有一團迷霧,有人看到開頭的一,有人看到中間的○,卻沒有一個人看到全部。每個人都準備去撿那張鈔票,但是它們同時又有別的事情要忙,必須先往反方向移動,要去撿鈔票就要犧牲原本急忙的事情,而且那五個人距離鈔票的位置不等,大家也發現至少有一個一樣的別人也跟自己一樣同時看到鈔票。更何況,美元兌換五種國家的貨幣之後有著不同的購買力。

    這時候「看不見的手」,就在這五個人心中運作了。有的人看到一,正在猜測後面有幾個○。有的人看到中間的○,正在料想首位的數字是五還是一。隨著時間的流逝,迷霧就慢慢散開,大家能獲得的資訊就越來越多。而有的人正要去見律師,有的人要趕去上課,有的人正要幫女友慶生,有的人正趕去醫院的急診室,大家慌忙的程度不一樣。而且距離近而緊急的人跟距離比較遠卻比較不緊急的人似乎旗鼓相當。刺激的是,大家各自又發現別人也正在注意那張鈔票,況且每個人的金錢觀也不一樣。

    這樣的一種多變數的複雜情況,跟真實現象比較接近。當我們在評估自己的利己行為的時候,每個人的立場條件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決策,而若決策又跟別人的決策有關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複雜的賽局。我們還要依據別人的行動或我們對於別人行動的預期,來決定我們自己利己的行動。

    你已經看得頭暈了嗎?我還可以把故事更複雜化,如果大家還可以互相貿易,例如看到一的人,可以跟中間看到○的人互相交換訊息並且雙方同意平分獲利,或是某一個人沒辦法直接取鈔票,卻可以在路途中順便幫另一個人完成他原本要完成的工作,而這人只要某種事先約定酬勞就願意賣出他的勞務。每個人都會盡力利用各種資源已達成利己的行為。

    當經濟有效率運行的時候,最先被自己條件激勵而行動的人,可能獲得一美元、十美元或是一百美元。但當他拿走那張鈔票以後,就沒有下一張鈔票了。

    儘管我的小故事中,有一位幸運的人拿到了鈔票,不管他是否賺賠,至少他還有獎勵。但更現實的金融市場或商業競爭中,往往沒有我們上面故事中擁有那麼透明的訊息。你可能不知道有鈔票,也不知道上面的面額,更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跟你一同競爭那張鈔票。這就像是身陷濃霧中的收費站,你只能一面摸索,卻沒有能力來進行利己行為。這時候就不能預期市場是有效率的,或是相信「看不見的手」會自然無誤地運作。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知道,如果有足夠充分且透明的訊息下,在短期中市場機制(排隊收費站系統)會有偏差,但長期而言它會自動趨向均衡,只要它沒有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你若懂了這長、短期的道理,你就能更了解凱因斯。

    最後,為了讓財經系的教授有面子一點,我決定讓那位洋洋得意撿走鈔票的學生,發現他撿到的一百美元是假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