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09-15

黃金史上急騰の秘密-資產防衛的秘訣(已收錄於創月刊六月號)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文/黃紹博

前言:
    黃金價格持續上漲,二十一世紀以來不斷創下新高。黃金價格是否已經產生泡沫?現在到底可不可以買進黃金?黃金為何會不斷上漲?創月刊為你解密黃金投資的面紗。



黃金不斷上漲的秘密

    二○一一年五月初,黃金國際價格漲破每盎司一五七○美元收在一五四○美元。台灣銀行黃金存摺報價每公克漲到新台幣一四二五元,雙雙來到歷史報價的高檔。銀樓金飾店湧現民眾搶賣飾金、K金的熱潮。

    黃金價格持續上漲,市場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黃金泡沫」的聲音。這樣的呼聲是理性還是情緒,如果是泡沫,黃金必須要被離基本面,黃金的基本面又是什麼?台灣銀行貴金屬交易部經理楊天立表示:「很多電視媒體名嘴都說黃金會暴漲暴跌,其實黃金是相對安全的投資標的。」

黃金的本質

    黃金是一種密度高導電性佳活性低,質地如同黏土般的黃澄光澤金屬。她不能用像鋼鐵一樣來建造高聳的大樓、堅固的城牆,卻被我們當作貴金屬,更可以使人紅了眼的殺人。

    如果黃金跟地表的矽一樣俯拾即是,就不會讓人類覺得有那麼大的魅力,黃金在地球分布很廣,但是很難開採,稀有性與其裝飾的閃耀,加上不易變質的永恆性,變成黃金吸引人類的特別元素。西元前數百年的古埃及,法老就靠著黃金來彰顯其地位、尊貴,成為炫耀權力的一種方式。

黃金作為貨幣的初步

    在貿易商業往來頻繁的國家中,才有會有貨幣的需求。西元前七百年,黃金原本只是儲存財富的物品,在製成相同規格的成色與重量後,變成可以交易的金幣。黃金變成貨幣以後,其價值與意義就變得大不相同,黃金在裝飾與貨幣兩種功能中被結合。

    隨著貿易需求量越高的時候,跟現代貨幣供給數必須增加一樣,金幣與黃金的需求也水漲船高。當歐洲大陸都開始接受相同的金幣交易的時候,就跟現行歐元區達成的成就相當,增加各國間的貿易往來、人民更容易遷徙移動、促進經濟的成長。

金幣的天然缺陷

    古希臘、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都使用金幣作為國家的流通貨幣。用金屬作為貨幣會被金屬本身的開採量作為限制。國家的貨幣供給不足的時候,就現代的經濟學眼光,當時的國家會有三種解決方案。

    一是繼續忍受貨幣供給不足,為經濟成長踩剎車,緊縮貨幣的作用下,漸漸會讓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形成經濟硬著路,在政治與社會產生不良的結果。二是靠強勢貿易或興戰掠奪,來獲取他國的黃金與移轉債務,不管是大量貿易或是發動戰爭,都會產生更複雜的結果,或是長期的軍事支出。短期雖然可以解決貨幣不足,但長遠來說不見得對國家穩定有利。

    最後一種是稀釋貨幣的金屬濃度,參雜其他元素,也就是讓貨幣貶值。不只現代的央行擅長讓貨幣貶值,古羅馬時代皇帝的暴君尼祿(Nero)也深暗此道。


金幣在歷史上成為貨幣要角

     古羅馬帝國崩解後的拜占庭王朝與阿拉伯王國,花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才把金幣制度推向穩固地位,拜占庭皇帝找出時代中最厲害的金匠與藝術家為拜占庭王朝鑄幣,讓拜占庭金幣同時彰顯其價值、權力與藝術成就。金幣被利用來貿易、成軍、結盟、賞賜等有用的工具,好比十九世紀的英磅與二十世紀的美元,加上黃金的加持很可能更勝美元,是歷史中難得的「強勢貨幣」。

黃金與戰爭冒險的拓展

    十四世紀,歐洲大陸進入天災、瘟疫、饑荒與戰亂的黑暗中世紀,當時黃金變成救命的東西,黃金最大的價值是戰後用來贖回俘虜的重要工具。十五世紀初,糧食價格大幅下降,口開始成長,歐洲經濟就開始好轉了,經濟巨輪的轉動
導致黃金供不應求,歐洲便興起冒險尋求黃金的大航海時代。

黃金大量輸入的影響

    十六世紀,新大陸所發掘的大量黃金流向歐洲西班牙,但好大喜功的西班牙人,一手賺取容易的黃金,另一手就大量消費,讓黃金大量流失,大量的黃金輸入與消費,加上人口成長與食物供給成長減緩,也助漲了十六世紀歐洲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可沒有經濟學家的貨幣理論來幫助歐洲人。

    結果黃金價格雖然在通貨膨脹時期上漲,卻沒有像其他商品漲得那麼厲害。

中印加入戰局

    十七世紀開始,印度、中國與日本紛紛加入拿珍貴的絲綢、香料與藝術品交換黃金的行列,亞洲人似乎特別喜愛黃金,他們持有黃金之後就鎖進保險櫃,中國君王則是用青銅幣、銅錢等卑金屬作為貨幣,歐洲大量的黃金流向遠東。但事實上,貨幣的不論是青銅還是黃金,只要加上政府的保證,在國內都可以運作得相當順暢。

黃金與金融正式結合

  十八世紀,英國人率先在金融市場建立了以黃金為貨幣本位的概念後,金本位制度就漸漸在世界上浮出檯面。但是誰都沒有料到,在十九世紀的掏金熱之下,黃金的開採居然可以盛行,世界各地發現豐富的黃金。但十九世紀末金本位制度已經普遍被各國採用,卻沒有出現顯著的通貨膨脹。這也是單純貨幣供給增加,卻不見得帶來通膨的另一個證據。


國際金本位制的運作

    一個國家採行金本位制度,當國家的黃金嚴重外流,黃金準備不足時,該國就會提升利率,或是想辦法補充足夠的黃金;而國家一旦進入過度投機或是過度泡沫的時候,黃金有限的供給變成自然的緊縮調節力量,讓人對財政產生信賴感,也肇因這樣的制度,黃金便巧妙地成為人類迷戀的奢侈品與金融實質需求工具兩種商品。

    國際間的政府也會以黃金互相支援,以緩和區域間的信用危機,如十九世紀末的霸霖銀行過度投資阿根廷證券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出面向法國與俄羅斯請求黃金的援助,這也是首度國際間大型金融支援的首例。

    大部分的黃金被銀行儲藏起來,變成一種存款的最終擔保品。

金本位制度的極限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一九二五年英國恢復因為戰爭而停擺的金本位制度,一九二九年美國股市大崩盤,經濟出現大衰退,到了一九三一年美國還因為黃金準備流失,繼續調高利率,造成進一步的物價下跌與銀行倒閉。歐洲各地發生銀行擠兌,金融恐慌四處蔓延,金本位的傳統概念──保住黃金儲備──變成一條黃金巨獸,在全世界掀起一場經濟衰退的大災難。一九三二年,德國、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度,而美國依然保留各國央行可以拿黃金換美金的兌換機制,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累積了大量的黃金儲備,直到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面對國內通貨膨脹,決定關閉黃金窗口,從此美元與黃金進入各自浮動的局面。

    金本位制度在二十世紀功成也身退了。


黃金價格有如脫韁野馬

    美金與黃金脫勾後引發市場的恐慌,剛開始美元出現貶值,加上一九七三年OPEC的減產協議引發欣一波的通貨膨脹壓力。黃金首度站上每盎司一百美元,一九七九年黃金漲到五百美元,一九七九年美國聯準會主席沃克開始調高利率控制資金打擊通貨膨脹,一九八○年元月黃金站上六三四美元,最後黃金站上八百五十美元,從三十五美元漲到八百五十美元,這是史上黃金最燦爛的交易記錄。

    直到美國宣布不計一切代價介入之後,黃金走勢才被扭轉。之後的二十年,黃金大多數是在下跌,並跟隨通膨起伏。

金本位制帶來的精神

    十九世紀金本位制度的成功或許是種巧合,當時經濟環境不錯,沒有大型戰爭,加上黃金供給的增加,金融機制運作得還算不錯。而金本位制度讓中央銀行家們學到管理貨幣的精神與紀律的運作,並且讓央行們學到國際金融間的互相支援與處理金融危機,這才是金本位制度帶給全人類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