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02-22

賽芭專欄 -- 散戶任天堂(14) -- 『2010大崩壞』書評(二)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2010大崩壞

    《2010大崩壞》這本書最為精采的地方在六、七、八章,第六章作者描繪出國際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第七章,作者告訴你傳統的"資產配置"策略為何是失敗的。第八章,依照作者預期的未來,作者提出一系列的合適資產配置。
    第七章,作者先拿出LTCM那群諾貝爾天才的避險基金,他們採用完美的數學系統來操作、套利,而且這種大型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也為自己的部位避險,並且經過嚴謹的數學推演,他們推導出,讓LTCM年虧損50%的機率是『十億年才會發生一次』。但墨菲定律打敗了一群諾貝爾經濟學家,不到五年的時間,LTCM就破產了。

    此後,許多避險基金更熱衷於避險,卻依舊出現的網路泡沫、恩隆假帳事件,之後金融界盛行用CDO將貸款打包變成貸款組合替違約避險,房價重挫依舊引爆了次貸危機、雷曼破產。整個金融藉到底發生了甚麼問題?各式各樣聰明人發明的避險策略,到最後卻變成風險的來源?

    作者很明白的點出整個金融界的共同錯誤(一)金融圈評估風險的方式沒有用(二)評估風險的假設根本就是是錯的。
    其實這是整個人類科學主義本質上的弔詭錯誤,科學主義是說:只要能在實驗之中可以重複被驗證的現象,理論就是正確的。而聰明的人類會依據實驗室當中已經發生的重複現象,假定這種現象會一再發生,進行預測,由已知的機率來進行評估。
   
    這也是所謂的黑天鵝效應,所以古早的人類都有許多荒謬的『科學』,例如天狗吞日、地心論、演化論、粒子說被波動說取代、質量不滅被能量不滅取代......等等理論。那些早期被認為是主流的理論,全部都被推翻過。令人唏噓的事情是,只要那些理論跟金錢利益或宗教、權勢有關的時候,捍衛錯誤理論的力量就越強大。這就是人類所謂的『科學』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地方。

    我本身是學習物理學的,對於科學或統計都會保持懷疑的眼光,但看到金融界謬用許多自然現象來套用在金融操作上,往往會感到不寒而冽。

    回到金融界所謂的投資建議,對於風險與報酬的假設基礎多半都是建立在常態分配的母體分配之下,但這個假設從來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成功證明過。金融圈只是喜歡把不確定的東西,假設成一般人可以體會的機率觀(其實多數人只學過常態分配,對於雙峰、多峰、肥尾等等變形分配的機率完全都不了解),來對客戶或散戶洗腦。

    其實無關於用常態分配描述風險與報酬率是否正確,而是客戶『期望』市場是呈現常態分配的,所以客戶會產生一種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的奇妙心理,而這種心理使得金融銷售人員錯誤的商品介紹,可以除罪化。錯不在商品,錯在機率。反正客戶不在意虧損,認為投資是一種機率或賭博,所以金融商品銷售人員為了市場導向,也就不顧客戶利益,推介客戶『現在』喜歡或是群眾熱門的商品。

    價格的變動之間是有關聯的,只是太過於複雜我們無法分析。根本不是金融界所謂的隨機漫步或常態分配中描述的隨機事件。網路泡沫前的科技股連續大漲,以及之後的泡沫下跌,難道毫無關聯?如果沒有基本面的條件,能創造連續的上漲趨勢嗎?難道不會有人因為價格的下跌又繼續賣出股票?而股價越低就引響越多人不敢進場,直到極端情況發生為止。事實上,價格變動不但不是隨機漫步,甚至還有中短期的記憶性,因為人會對於先前的價格高低點在心中定錨,變成交易的參考相對位置。

    說到最後,所謂的資產配置就變成了金融界的漫天大謊。但金融界不會去推翻它,因為它是金融界廣大且源源不絕的利益來源。

    既然市場中那麼多『我們不曉得自己不知道的事』,所以作者提出要專注在『已知的已知』上。其實就是回歸務實,不要將投資交給一套『長期來看,淨值向上』的模糊概念,用來對抗損失。

    說了那麼多,好像過於複雜。其實就是要個人投資者,將投資簡單化,用比較主動的方法來對抗損失會比用定期定額策略的來的更好。作者在書中描述的方式是說要『避險』,但我觀察前後文,以及作者描述的策略,應該翻譯成『規避風險』更為恰當。作者是說要了解不同時期如何影響金融商品的風險與報酬,以及哪些投資類別會有較好的表現,也要有隨經濟循環變化的合適投資組合。其實,他說的就是Top-down的總體投資。

   第八章,作者依照他的假設前提,2008年到2023年美國經濟將步入寒冬期(低成長),而商品、房地產和股市將陸續重挫。一開始,資金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現金、優質債券、強勢貨幣。

    而幾年後因為長期蕭條將在2008~2014之間的三到五年內進入通貨緊縮,銀行與企業紛紛破產。在此階段會因為政府的振興方案,以及股市前一次大崩盤的超賣現象,產生三到五年的熊市反彈行情。(若作者是對的,依照他的描述,我們已經再第二階段當中),直到許多經濟學家與政治人物宣稱不景氣已經結束。沒想到作者也不忘消遣經濟學家與政治領袖,最近的確越來越多政治人物上電視宣稱景氣已經復甦。

    熊市反彈後,之後再一波三到五年的衰退,約在2017~2020年間,並不會那麼嚴重,之後再出現一波人口統計帶來的榮景。

    作者認為,你不必掌握經濟循環各種重大盛衰的所有轉折,但你若不了解這些經濟循環的變遷,卻可能付出慘烈的後果。在榮景時期所有的獲利,可能在短短三年之內就賠光了。這一點我十分贊同,你的確不必參與每一段的行情,但是不認識繁榮與蕭條的循環現象,卻足以讓你破產。這,就是總體經濟投資策略當中的規避風險的核心觀念。

    作者於第八章之末,將他的投資策略寫出來。我來做一些濃縮,他認為2008~2023之間會出現大崩盤與泡沫,所以他建議2009年要賣出持股,保留商品、能源類股,投資商品與短期公債或投資貨幣市場或安全貨幣(例如瑞郎或新幣),若道瓊年初出現反彈為最佳賣點。

    其實作者的意思是,如果出現他預期的榮景與衰退,他會先出清最有風險的資產類別,例如股票,而依舊保持他認為有成長循環的類股,將資金停泊於短債與安全貨幣市場。

    隨後等2011-2014年熊市反彈或景氣復甦,再進入股票市場或小部份公司債。然後在房地產市場尋找適當的機會。

    而為了因應最後一波衰退,在2017年要出清所有股票,將資金轉移到長期債券。等待下次景氣全面復甦,進入股票市場但要避開東亞地區(中國、日本、南韓)。

    作者的研究與預期當然會出錯,但他為自己假設規劃的資產配置,其背後的邏輯卻很值得我們學習或思考。
    由於作者對於股市、商品、地緣、債券、地產的波動都了然於胸(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所以他在不同時期,有著看似完美的進出策略。但脫離不了的核心概念是"沒有會飛到天的資產",資產終究會依照景氣循環波動。我認為一般人沒有超過三千萬的投資現金,是不需要做到像作者一樣那麼複雜,只要能再股市與安全貨幣之間週轉其實就已經夠了。

    只是多數人的困擾在於不會判斷景氣榮枯,或不願意耐心等待買點,或不甘心錯過行情。景氣一定有循環,沒有進場根本無須著急,股票市場天天都可以下單,股票代號也不會跑掉,上班族每個月都有薪水,在股票市場沒投資根本不會怎麼樣。或是另一種人在市場陷得太深,總是把存下來的錢拿去股票市場壓寶,不知道當股市風險來的時候,只要簡單的進入貨幣市場,就可以全身而退。

    「一個人學會甚麼方法投資不重要,觀念不改永遠都賺不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