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10-07

為何國產車是鋁罐車(二)--從世代的角度觀察

image

    當我們講國產車鋁罐的時候,很多人會誤以為車子是原本很硬來到台灣國產以後變軟,這種看法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偷料指的是可拆卸零件,例如側安全氣囊、車身穩定系統、後保稈內鐵、引擎蓋隔熱棉、原廠音響主機、避震器等....,除非原本日本母廠就有分台灣版跟國際版,要不然車體結構是無法由國內經銷商來決定更動的。


   一台車的車體設計很複雜,除了安全性還要考慮行駛間的穩定性、平衡性與耐久性等等,對於水平垂直的應力與扭力,在設計時都要多方考慮,生產時要上路高時數實測。所以車體強度絕大部分在設計時,就已經完全被決定了。

    就像智慧手機iPhone的處理器有分A10、A11與A12,就算是Apple Watch如果用上了A12也能跟高階iPhone擁有一樣的運算能力,而舊款手機iPhone7、iPhone8也不是拿去通訊行把處理器換成A12焊接上去就能升級。車體結構好比是cpu architecture每幾年才升級一次,每升級一次剛性跟安全性就提升很多。

從歐洲車廠Skoda資料來當範例

    就現代來說所謂的高剛性鋼材已經是以熱成型鋼PHS為首,而熱成型鋼材已經是1480mpa起跳,甚至高達1800mpa,而且現在多數歐洲與日本車廠也已1.5Gpa或1.8Gpa來代稱,顯示鋼材已經由Mpa提升至Gpa的新時代。

Octavia

    上圖你可以看到Skoda車體演進由1996年0%的熱成型,到2004年6.3%熱成型,2008年12.5%乃至於2013年近代26%熱成形鋼,你會發現每一個世代Skoda車廠的熱成型鋼使用比例是以翻倍在提升的。其實不難想像它對整體剛性的影響,特別是累積個10年20年,當今的新世代車體是舊世代車體兩、三倍剛性,也不算稀奇。

Superb

    再來看同一車系的旗艦車款Superb前後三代極高剛性PHS的比例變化。從2001的Superb I用了0%PHS+4%AHSS,到2008年用了12.5%PHS+5.9%AHSS,後來2015年用了25.6%的PHS,若加上19.9%的AHSS高剛性鋼材總共高達45.5%。你也可以看到一樣的趨勢,汽車世代每隔5~7年就會出現一次大改款,而每次改款都大幅增加了車輛的剛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難怪許多車碰車的撞擊事故照片看起來歐洲車都讓人覺得硬梆梆。

Rapid

    最後是同一車廠,從不同年份的車款跨越大小車型來觀察,也可以觀察到在不同車系中,2004年中型房車用了5%、2009年小型車用了7.5%到2012年小型掀背車用了10%,還是一樣呈現了越新世代的車體設計PHS用料比率越高,而且有剛性越來越強的趨勢。

日系車的世代觀察

    接下來我們來看幾款日系車世代升級的車體變化。用我很喜歡舉例的Honda Fit,第二代Fit上市時間是2009年,沒用到任何PHS,而到了2014年第三代Fit 3上市,則用了2%的PHS。如果你對照上面一樣是小型掀背的Fabia II在2009年的時候已經用上了7.5%的1500mpa以上的PHS熱成型鋼。就算到了2014年第三代Fit也僅用了2%的PHS,若加上AHSS全車也只有23%,相對於前面提到的SuperbIII的45.5%,可以說是完全是兩種不同量級不同世代的車體強度。

fit2-horz

    所以我們一直說歐洲車高鋼性,是有根據的,其實在世代車體的比較中,歐洲車的剛性也是一直遠超越日系車的。你再對照上圖是2009年的Skoda Fabia II其實AB柱已經都用上了PHS,而2014年的Fit 3鋼材比率並沒有比早期前一代的歐洲車還高。

int_Mazda_skyactiv_body_07-630x420

    再來看看日本MAZDA的MAZDA 3兩個世代的差異,2009年的車體PHS大約用了2%,而到了2013年則增加到7%左右。當然其他的高剛性鋼材也同步增加,根據馬廠的資料AHSS以上鋼材約20%,是跟第三代Fit的鋼材比率接近,但PHS的比率高於FIT,總剛性應該是優於FIT。你可以注意到2013年的Mazda 3不論在AHSS或PHS用量都還是只有Superb的1/2到1/3。

    不過必須講另一個變因,由於Fit本身是跟Mazda2同級距,而Mazda3跟Octavia同級距(但其實Octavia III也有26%PHS),Superb III其實是跟Mazda 6同級距,拿來跟小型車比有點勝之不武。一般來說,旗艦車款的鋼材用料優於中型與小型車,是很常見的現象。

    你還是可以觀察到,只要是越新世代的車體剛性會越高,而歐洲車基本上會優於日系車。或許未來會改變,但就目前的資料來看,歐洲車車體的鋼材用料還是比較讓人可以放心一點。

台灣市售小車剛性圖比較


Nissan Livina (59.9萬~66.5萬)

    這是一台2007年上市,2013年小改款的車,這個圖面是2013年版本,相較於2007年版,強化的不是車體,而是前防撞鋼樑與車門防撞鋼樑,A柱590,B柱440,整體剛性沒有提升。

livina

Mitsubishi Colt Plus (56.9萬~62.9萬)

    這台是2008年上市的車款,在2013年台灣進行小改款,車體剛性也是完全沒有更動,A柱590、B柱440,你可以再去看看上面2009年的Fit2,是A柱590,B柱590的設計。不論Livina或是Colt Plus都是非常老舊的車體設計,安全也非常老舊。

image

Honda Fit3(65.9萬~68.9萬)

    這台先前已經分析過,2014年的改款讓它車體剛性提升,相對是國產車中安全性較高的車款,它的價格也比Livina或ColtPlus多個幾萬元,但車體的改進與剛性的提升其實是蠻值得的。

image

Mazda 2 (進口69.9萬~74.9萬)

    我們來看還在舊世代2011年的小型車Mazda2它的AHSS僅12%,不過它沒有任何PHS。鋼材比率則是優於2009年Fit2,則是遜於2014年的Fit 3。因為世代較舊,雖然較一般國產車剛性高,其實不是優先推薦的產品。

2011_mazda_2_Body_Structure_UHSS


Toyota Prius C(進口 79.9萬)

    Prius C常常被吹捧非常安全,它雖然是2011年上市的車,不過為了銷往歐洲與美國,你看它剛性結構,好歹B柱與車門底樑都用上了980Mpa,抗震與強度一定比只用440mpa的國產車要好更多。不過這台車跟Mazda2一樣,剛性的設計與強度也類似,由於已經末世代,明年2019將進行大改款,會導入TNGA平台,車體強度也會追上新世代結構。

Prius C

Suzuki new Swift(進口 66.9萬)

    這台是2017年才剛上市的車款,AB柱跟底盤都大量採用980mpa,占全車17%,可以說是前面幾台小車之最,這也還是顯示了越新世代車體剛性越高的事實。由於它車體最新,加上980mpa使用比率最高,在以上小車當中,安全性是屬於上乘的,而且價格並沒有太高,算是蠻有競爭力的產品。最大的缺點是它跟新世代車款比沒有任何ADAS,也是讓人覺得遺憾的地方。

24909931_1632224960133434_2949325099829210141_n

Skoda Fabia III(進口 68.8萬~78.8萬)

    Fabia第三代剛性圖與比率,這邊歐洲車採用的是屈服強度,跟日系常用的抗拉不同。不過我翻譯一下,大致上是1500mpa 8.2%,1200mpa 2%,780mpa 4.3%,整體來說大於980mpa就有10.2%,AB柱與車門底樑都是1500mpa的PHS熱成型鋼,整體來說剛性跟2017年上市的Swift是約在伯仲之間。也優於同期2014年的Fit 3。

fabia III

   像以上的幾台小車,基本上我會比較推薦類似new Swift、new Polo或是明年上市的TNGA PriusC或new Fiesta,都會是剛性相當高的車款。如果是舊世代車體,進口的Skoda Fabia、Prius C、Mazda2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而國產小車Honda Fit3目前看起來是比較讓人放心的,多加幾萬元購買,其實一點都不會吃虧。

    你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像Livina或Colt Plus等國產車,由於都是落後世代的舊車,同期日系進口車都會輸歐洲車了,加上又沒有世代升級,車體剛性與安全性,說輸當期進口歐洲車輸個兩代以上也毫不誇張。國產車的便宜是因為沒好貨,而進口車則是安全而有所值。

結論

    就算是買進口車,舊世代的車體還是比新世代車體還差,十年前的進口車不見得比現行國產車還安全。為什麼一直說國產車是鋁罐車?不是國產車軟,而是進口車一直在進步,你還停留在原地踏步沒有升級,當然到最後安全性就變得非常不堪。

    所以,買車有時候不要貪圖大改款前的折價車,或是買高年份的進口車,因為你買的是舊車體,要是車子一開開十年,等個五年左右車體已經輸同級車一兩個等級了。如果你知道國產車與當期進口車,車體的強度會差兩三的世代,雖然國產車便宜,但買國產車就安全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很不划算的選擇。

    結論還是老話一句,如果你是追求剛性強度一族,買國產車不如買進口車,買日系車不如買新世代歐系車。這樣的說法到目前為止,都還不至於出太大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