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01-31

第○章 經濟學要義(11)

image

0.4.3原則十二:短期來說,通貨膨脹與失業率有時會有短期的抵換效果

    我們已經很習慣在遇到景氣衰退時,放手讓中央銀行增加比經濟體原本還要更多的貨幣供給,因為我們知道這樣有助於和緩景氣的衰退,詳細的理論會在之後的章節繼續探討。

    而這個增加的貨幣供給對於總體經濟的短期效果是增加了整體的支出,同時也刺激了商品與服務的總需求,因為總需求的增加,會使得企業增加招聘員工的意願,如果多數企業同時增加員工,這樣就會降低失業率,但額外增加超額的貨幣供給會導致通貨膨脹水準超過經濟體原本該有的幅度。

    以上就是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中央銀行用以抵抗景氣衰退的標準辦法,反過來說,如果政府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緊縮貨幣供給到低於市場需要的數量,就會有反向的效果而抑制景氣擴張。

    但多數的經濟學家也都認同,通貨膨脹與失業率會出現短期抵換的現象,那是因為貨幣供給同時對於總體經濟與通貨膨脹的產生作用而引發的效果,長期經濟體會去適應額外的貨幣供給,而經過貨幣的中立性,理論上到最後會只剩單純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但要見到長期現象,可能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以上,這使得經濟學家必須重視經濟的短期現象,並且政府會透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穩定總體經濟,減緩景氣循環的波動幅度。

    最重要的事情是,政府如果只想要依靠貨幣政策來解決所有衰退的問題是異想天開的,因為一旦通貨膨脹與失業率失去抵換效果,例如停滯性通膨,更多的貨幣供給很可能只會引發單純的通貨膨脹,而對總體經濟沒有任何幫助。若在短期要利用這種抵換效果,必須先識別抵換關係是否存在,此外對於政府更重要的事情是,提升生產力是政府與全民非常重要的課題,而不是在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當中做出取捨,因為對於社會來說,增加過多的通貨膨脹或是要忍受更高的失業率,兩者都會令民眾感到不悅。例如,美國二○○八年金融風暴之後,有明顯低的通貨膨脹率,與明顯的過高失業率,美國社會也相當不滿意當前的失業率水準,美國同時採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這些政策都是偏向於承受較高的通貨膨脹,來協助增加總需求以降低眼前的失業率。

    但對於貨幣政策與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有過度的憂慮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自從二○○八年之後,美國聯準會、歐洲中央銀行、日本中央銀行紛紛採用量化寬鬆政策,以擴大基礎貨幣為主的貨幣政策,經常引發市場或金融人士批評為毫無紀律的寬鬆,但量化寬鬆持續到二○一三年卻沒有產生高度的通貨膨脹。原因無它,總體經濟尚未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因此仍有貨幣刺激的空間。這個議題將在後面章節繼續討論。

    不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對於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除非有非常明確的社會短期目標與配套合適的經濟狀態之下,政府不該利用這兩者的抵換來謀取政治利益,但政府到底該如何利用這些我們已知的工具,來提升全民的經濟福利?則成為社會中經常爭論的重要議題。

0.5結論

    以上我們所討論的基本原理,幾乎是所有經濟學分析的基礎與原則,如果我們脫離這些原則來分析,就會變成天馬行空的漫談與胡扯,但是在沒有經濟理論的限制之下,你會發現你很容易架構出任何看待社會現象的觀點,而如果你在媒體讓見到有任何人的分析違背這些原理,你就可以很快速的否定對方的任何言論與預測,錯誤的理論架構下,也可以因為偶然而作出正確的預測,那些言論對於建立你正確的觀念一點幫助都沒有。

    光認識這十二的原則只是一個開始,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始,如果你要對於總體經濟了解更多,你就必須了解更多,但再複雜的經濟分析,都是架構在這些原則之下,讓我們繼續往下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