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12-17

淺談嬰幼兒的發展

image

    保母課程當中最重要的一份知識就是認識「嬰幼兒發展」。嬰幼兒發展有什麼重要性呢?你可以先自我設想,如果你要飼養小動物,你一定會慎選品種,因為不同品種的小動物會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行為特徵、不同的體況、不同的外貌。例如、有些小狗可以飼養在房間內,有些狗必須要有庭院,有些貓大方外向愛跟主人說話,有些貓咪相當安靜又禁不起驚嚇。由於動物之間有許多的差異,所以你會依據你的生活環境與方式,選擇適合且可以匹配的「品種」。

    當然,把嬰幼兒比喻成小動物極不恰當。因為小孩天生的氣質與個性是父母無法事先決定的,所以要把嬰幼兒歸類成「某種品種」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的複雜度遠比動物還高,心靈又是動物所沒有的,想當然耳育養嬰幼兒困難度遠高過飼養動物。

    儘管兒童無法品種分類,專家們還是大略地將幼兒成長的發展過程,歸納成為一套學術研究--「嬰幼兒發展」。嬰幼兒發展並不是一份明確的定義,它是一份概略性、通用性與相似性的發展綜合歸納,就像物理學把現實問題簡化成物理實驗,經濟學家把複雜的經濟現象簡化成經濟模型,「嬰幼兒發展理論」就是一套孩童由小到大的一份簡化藍圖。

    就像養小動物前要先了解小動物的特性,父母養育孩童若能前先了解嬰幼兒發展,對於照顧幼兒與協助幼兒成長會有極大的助益與可預期的效果。

    嬰幼兒的發展可以分為:身體發展、智力發展、認知發展、創造力發展、情緒發展、語言發展、社會行為發展與人格發展等等,每一個層面都是父母要觀察與重視的構面。小孩在每一個不同階段,產前、嬰兒、幼兒、兒童等等時期,每一個項目都會有不一樣的表現,甚至會有互相牴觸的發展,讓父母無法應付。例如、小孩子在一歲到兩歲之間正在與父母建立信任感,會非常依賴與順服父母,但到了二歲半與三歲的小孩會進入第一次「叛逆期」,但這種叛逆卻是建立小孩自我思考與培養自主感的重要階段,若父母過度壓抑孩童,孩童反而會出現行為退化的反效果。或是幼兒說話會誇張與放大,但有些父母會把誇大當作說謊而加以管教與控制。又或是小孩在四歲左右會以自我為中心思考,但是這跟青少年的叛逆與自私是不相同的,不懂的父母則會用過當的道德標準批評孩童,使得孩童發展偏差。

    此外,更重要的是希望父母能夠提前發現兒童生理發展上或是心理發展上的異常,而能夠早期發現早期加以控制。

    傳統的亞洲人比較不注重學齡前的發展,台灣早年的家庭都認為小孩只要哭了吃,屁股濕了換尿片就可以長大,完全不重視孩童學齡前的發展,在教育上用威權與恐嚇控制小孩,讓這些小孩長大極容易產生偏差。我們可以觀察到四、五年級的台灣領袖,多半充滿過度的驕傲,喜歡逞英雄,喜歡用嘴叫別人做事而不易自己動手,思考受限於自我為中心,誰都看不起誰,在台灣四、五年級一輩的人非常沒有合作的能力。其實不能怪他們,那是因為他們可能從小就對家庭與人際關係沒有信任感,過度的威權管教使得他們有強烈的強迫性人格。

    你如果觀察國際商業競爭,如果想要在國際上綻露光芒,除了掌握本身能力,還必須要能夠領導與調度外部資源,這需要極高的組織能力與合作能力。所以,在當代還是這一派四五年級的人主導台灣的狀況之下,你永遠都看不到真正的企業合作、政黨合作、政府跨部門整合,不是他們不願意,其實是他們沒有合作的觀念、沒有雙贏的思考、沒有替別人著想的能力。台灣人的企業,只要遇到需要整合國內資源的國際商業競爭,各個兵敗如山倒,沒有經營大規模、跨領域、不同組織的能力。這是我對四、五年級觀察後的深刻體驗。

    回到嬰幼兒發展。認識了嬰幼兒不同階段的表現與發展,父母就要針對不同時期設計不同的遊戲與活動,讓小孩在關鍵的期間內接受適合的刺激,不要用大人自己的主觀來限制小孩,這就變成下一個重要科目--「嬰幼兒活動設計與規劃」了。

    所以嬰幼兒的照顧與陪伴,原則上就是依循並圍繞著「嬰幼兒發展」的階段逐步地進行。這樣是否表示孩童都會變成一套模板呢?答案是:「一點都不會。」

    上課的教授經常強調,認識嬰幼兒發展階段只是一套通括的概論,每個小孩有不同的「氣質」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父母對於嬰幼兒照護方式必須要配合小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氣質。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好的保母要花時間製作「寶寶日誌」。這是為了記得小孩的作息,觀察小孩成長的變化與個性,了解幼兒獨特的靈性與儀式化行為,同時用手冊紀錄下小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最後,教授經常強調最重要的事情是,父母的身教是最無形而且最深入的,如果嬰幼兒有偏差的行為發生,父母一定要先冷靜自我檢討,孩童是父母的鏡子,每個小孩生下來有如白紙,父母是否在無意之間經由自己的言行成了孩子錯誤的示範。

參考資料:

0-1歲寶寶基本動作發展的輔助要領

0-6 歲嬰幼兒發展手冊 -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嬰兒生長發展動作的各階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