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10-06

解開台灣薪資成長之謎?

 image

    最近網路新聞來了一篇評論「代工宿命 台薪水十多年零成長」:

    連亞洲華爾街日報都注意到了,三日刊出「解開台灣薪資停滯之謎」的報導...部分原因是台灣太依賴代工製造...代工的利潤微薄,以致企業無論要進行大型研發或祭出高薪吸引人才,都缺乏資金,也就難以生產價值和利潤更高的產品。

    看這個作者寫的評論就知道他是民俗經濟大學畢業的,然後可以參考華爾街日報原文,華爾街日報撰寫記者的水準也沒有比較高,台灣薪資成長之謎,他暗示與都怪罪於代工產業低毛利率與產業外移,這聽起來很有說服力,把薪資成長停滯怪罪在產業競爭力上,是把許多事情混為一談,在直覺上有道理在邏輯上是錯誤的。

    經濟學有許多道理是違反人類直覺的,就像你天天見到太陽、月亮繞著地球旋轉,你卻相信太陽系的中心絕對不是地球。正因為許多科學知識與原理違反人性直覺,所以它對人類有極高的價值,它讓我們不必重蹈古早人的錯誤與不便。所以,我們相較於傳統的古早人吹著冷氣、用著自來水、燃燒瓦斯、開著汽車、用鍵盤打字、用無線通訊在各地傳遞訊息、搭乘數千公噸的笨重飛機翱翔世界,提升了全人類的文明生活。

    你如果能真的打開心胸了解經濟學,就必堅守經濟學原理來做論述,而不是用一種自己高於經濟學的姿態,眼高手低假裝自己很有高度。也不會一廂情願扭曲歷史,認為中央銀行只習慣於採用寬鬆貨幣政策應對衰退(這些人都遺忘了緊縮的光景),指責中央銀行沒有心理素質,因為他們相信一個成熟而偉大的經濟體與國民應該忍受衰退的磨練才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除非論述者能夠超越經濟學,否則這種小說型的故事情節聽起來是符合人性情感與直覺,看似簡單易懂人人都能接受,但很可惜的,是它終究不是科學論點,沒有雋永的可能性,因為它的邏輯與架構違反了半世紀以來的人類知識。(儘管許多民眾都不懂經濟學基本常識)

    那些研究台灣薪資成長停滯的通俗論點問題就在於,國內平均薪資並非單靠外銷貿易就可以提升,是在於整體國內生產力的提升。如果你不相信經濟學,你就會被直覺與人性牽著鼻子走。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產業外移導致的空洞化與惡化勞工的就業率這些問題,在世界各國都經歷過,一九九○年代的也發生美國製造業產業大量外移(見圖一),美國平均小時工資並沒有因為產業外移、空洞化而下降。如果你研究許多美國文獻,當時美國的確越來越多低階勞工失業了,但是美國平均薪資與國民生產總額還是持續上升,為什麼?因為進行國際貿易的雙方生產力會提升,但這不代表每一個人都能夠受惠(所以我們需要政府的所得分配與福利制度),依照要素均等原理我們可以推論,一個高技術的富裕國家與勞力密集的國家進行貿易,會使得技術勞工在富國薪資上漲,低技術勞工在富國薪資下降。從美國、日本、中國、印尼等國家,以及台灣增加對中國的貿易,各國長期觀察的數據都可以見到這種經濟學的普遍現象。

圖一、美國平均小時工資

Graph of Average Hourly Earnings of Production and Nonsupervisory Employees: Total Private

    這代表什麼?當我們從美國接到訂單,又在中國生產的時候,會惡化了台灣的低技術勞力的薪資,卻會提升台灣高技術勞工的薪資,所以過去的電子業才會人人想要搶當「電子新貴」,因為低毛利率的電子製造業至今薪資還是比許多台灣內需的中小企業薪資還高。如果你真的待過低毛利代工產業,你就會知道台灣的人力成本其實在極高的企業營收當中所占有的比例很低,最大的成本集中在於機器設備、與庫存成本,並不是人力成本。因此,把台灣薪資所得怪罪在產業競爭力的問題上,我們就會忽略了政府該有的作為。

    台灣從紡織、成衣、製鞋、造船、被動元件、電路板、晶圓生產、電子消費產品,做代工至少有四十年以上了,綜觀四十年產業發展,並不是因為代工才使得毛利率下降,也不是因為代工導致薪資所得下降。

    因為進行國際貿易或是產業外移尋求替代勞力的時候,其實會提升整體國民所得,但如果由於社會與法規制度偏袒資方,所得就不會分配到勞工薪資上,或是國家無法創造更有效率的生產力,全民薪資成長速度就會遲緩,這兩種因素的結合,就會導致薪資所得停滯。所以我們看到台灣:實質薪資占人均所得GDP比重逐年下降,平均每位勞工的薪資所得占一個國家中每個人(實質)平均產出的比重,這表示在剔除通貨膨脹要素之後,勞動者的平均所得趕不上人均所得成長。

    把事情觀念導正回經濟學基礎是很重要的。因為改善一國經濟狀況其實相當複雜與困難,如果我們把焦點學著電視上TVXS、三立那些四、五年級的名嘴的吵著澳洲台勞、低毛利產業、國家競爭力的問題上,我們就會忽略建立勞工工會制度、縮減貧富差距、所得分配正義、提升生產效率等等最重要的議題,如此一來,我們的經濟狀況根本就無法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