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12-20

來自GDP的成長

文/黃紹博
    若你要問我這幾年去日本最大的感觸,我會回答是「令人迷惑的失落十年」。舉例來說,我第一次去日本,一九九七年,是的,就是亞洲金融風暴那年,也是我考上大學第一年暑假,跟一群好友結伴從大阪玩到東京。第一次去日本,我被她們複雜的鐵道系統、非常準時的巴士、可生飲的自來水、乾淨清潔的街道、不錯的國家治安、滿街都是先進的彩色螢幕和絃鈴聲手機與穿著當時最流行的短裙與泡泡襪的高中女學生給震攝。


    那時,我一定料想不到,日本人即將進入一個延長十五年的失落。「失落的十年」似乎只被日本人所專用,當我們評論到台灣、歐洲或美國的經濟政策失當的不良後果,都會拿日本人的例證出來,「失落的十年」被當作是一種羞辱的詞彙。我想日本人如果將「失落的十年」申請成專利,這十幾年來引用這個品牌的權利金,應該可以讓日本人稍微脫離那不稱頭的名號。

    兩周前,我又回到日本的關西。依然複雜的鐵道系統、非常準時的巴士、可生飲的自來水、乾淨清潔的街道、不錯的國家治安、滿街都是智慧手機或iphone與穿著超短裙高中女學生(差別在於泡泡襪已經退流行了)。的確,日本人過著十幾年前一樣的生活!你可別以為我在數落日本人,我要說的是「日本人居然在十幾年前就到了現在都還令人稱羨的生活水準!」

    在台灣,我們有稍微算是便利的捷運卻只在大台北地區、永遠會誤點的台鐵與巴士、令人生病的空氣與被汙染的水質...我們依然落後於日本,不幸中的大幸是:高中女生的短裙總算是追上了日本女學生的長度。

    等等,台灣不是有過去每年8%成長的經濟奇蹟嗎?我們不是每年有令人滿意3~5%的高度GDP成長嗎?為什麼十幾年下來,我們還是難以超越日本人的成就?關鍵在於「資本存量品質」與「GDP衡量上的失準」。

    大阪市營地下鐵早在十幾年就已經非常先進發達,一旦日本人投資完畢,剩下來就是折舊維修與享受該建設所帶來的經濟福利。一項重大公共建設如果一開始就用超越二十年的規格在設計,起初一定看起來十分昂貴,而後來的回報也十分長久,日本人就是懂這種短期上的愚笨,長期上的智慧。

    我們要知道GDP的衡量是每年的全體支出的金額增長率,也就是說除了支出以外的品質、環境、技術、知識、真實的資本存量,都是無法統計在GDP這個會計衡量的工具當中。十個低效率的公共設備,無法取代一個真正先進的基礎建設,但兩者卻以相同的金額方式登錄在GDP統計當中。

    你可以想想,如果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因為發了一筆橫財而爆富以後,他接下來幾年買了一台寶時捷跑車,好幾棟套房、別墅,三十歲他就達到消費的顛峰,只剩下高檔的日用飲食,因為房子、車子、遊艇都買夠了。如果你用他的每年消費支出成長率來看,過了三十歲,你難道會斷言他進入了「失落的十年」。不的,因為他正在享受他十年以來所買來的耐久財。這時候,你若轉而看他的資產負債表,你會驚訝於他高品質的資產總額(資本存量)。

    當飛機經過九州四國飛往關西空港的路上,你可以從高空鳥瞰日本國家的陸地,除了都市,滿山都種滿了樹木,不像台灣經常可見光禿禿的山岳。是的,樹木與環保綠化這件事情,並不直接記錄在GDP當中。是的,日本家庭連早就接著100M的光纖,採用Wimax的無線傳輸,手機拍好的照片上傳給朋友分享,這樣的雲端數位生活對日本人來多一點都不覺得稀奇。早在二○○○年Docomo的imode就已經達到所謂的"雲端"概念了!

    GDP就像一份專門化的測量表,如同IQ、體檢表、資產負債表一樣,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統計,不是事情的全部,它也只能提供我們有關支出的訊息,不能再更多了。就好比一個高IQ的人不見得會賺錢,會賺錢的人不見得會成功,成功的人不見得快樂,快樂的人不等於有健康的身體。

    你還迷惑在GDP就代表一切的觀念當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