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07-29

搖晃,修不好失衡的天秤

喜歡本文請押讚好,如果跳出確認視窗,要再押一次"確認"才能成功給我一個讚唷~

image

    任何成功的經濟政策背後都有一套合情合理的理論基礎;問題在於,失敗的政策背後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論。而群眾真正關心的也不是理論,而是自己的成見。在台灣,利率與匯率這件事情也是這樣,民眾感受到薪資成長低落與高房價的焦慮,在尚未完整的理論基礎下,被意見領袖們層層擴大,變成社會的整體氛圍。

   「利率提高可以解決高房價,匯率升值可以提升薪資。」已經儼然成為民間的社會共識了。利率跟匯率,真的是解決薪資與財富重分配的鑰匙嗎?我認為答案對一半,也錯了一大半。利率跟匯率的逆向調整,可能綜合的最終結果跟民眾想要的不一樣。有如跟魔鬼許願一般,你總是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原因在於你許願的時候無法瑣碎清楚地描繪你真正要的是什麼。也無法描繪利率與匯率調整後的樣貌。

    經濟是一整套商業、政府、民間與金融體係的運行系統,相較於太陽系的天體運動,它複雜更多。但如果你要把全宇宙全銀河的運行來比擬,可能又顯得渺小許多。但至少還是有分析與推演的機會。

問題更可能是就業低落與GDP分配失衡

    GDP是總收入也是總所得,GDP可以透過生產、支出與所得三方面丈量,而且三者總數會相等。多數民眾只知道,總支出面GDP=C+G+I+(X-M) ,卻不知道GDP也等於所得分配,GDP=間接稅+固定資本消耗+營業盈餘+受雇報酬。

    你跟我的薪資,被叫做受雇報酬,也在所得面的總和當中。台灣GDP每年總值都有成長,如果民眾覺得薪資所得落後太多,那表示其他三項的分配分走較多的份額,這是簡單的加減問題。我們來看台灣人均GDP,雖然有起有落,但終究是長期成長的路徑。

圖、台灣人均GDP名目值

    人均GDP成長,但為什麼大家會覺得薪資低落呢?因為GDP所得分配的結構,流向非受雇報酬(其他三項)較多,流向薪資較少。這我們可以從台灣長期每戶可支配所得長期停滯對比GDP成長的落差,得到與民眾相同的感受。為什麼會造成,可支配所得的減少呢?

image

圖、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與失業率關係

    我們再看每戶可支配所得與失業率的情況,可以看到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成長性,落後於人均GDP的上升速度,失業率提高與財富分配不均是兩個台灣2000年以來結構性問題。

    我提出的質疑是,GDP所得分配問題,如果是來自於財團與中小企業等雇主,聘用更少的員工,而且分配給員工的較少,這樣應該是就業改善與財富分配兩方面的問題,但這兩個問題,是央行政策主導的嗎?很顯然不是,如果是就業與分配不均的問題,我們去追求利率與匯率的調整,就是歪腰打槍,還妄想一箭雙鵰。

    可是多數批評利率與匯率的意見領袖,不願意從這樣的觀點告訴你現況。意見領袖把所有的矛頭指向央行,間接的讓真正需要負責的企業與政客,躲在中央銀行的背後竊笑。

提高利率解決高房價?

    其實民眾的認識是正確的,現在我們決定要把台灣利率拉高到10%,房地產首當其衝,內部貨幣緊縮的結果,房價一定可以下降,但後果不單只是房價下跌。

    不要拿那種通貨膨脹有利債務人,不利債權人的觀點來跟我說公平正義。高利率與通貨緊縮的帶來的社會問題是,如果你是個有錢人存款有3000萬元,你不必工作就可以有300萬的利息所得;如果你是一個存款只有30萬的上班族,每年3萬元的利息,其實無法改善你的生活。但對於那些高儲蓄、高收入的財富階級,他們馬上獲得更多的無風險收入。盲目升息,其實會更加惡化所得分配。因為高儲蓄者,也多半是高所得的群體。

    而且根據課本與人類的經驗,過高的利率會惡化失業率。對於失業的家庭來說,不是收入減少,而是他們必須失去工作,開始消耗自己的儲蓄,每天吃老本靠政府補助,這些被拋出就業市場之外的勞工,更享受不到高利率帶來的好處。

提高匯率提升民眾購買力?

   我前一篇提過,民眾對於匯率問題的成見太深,以至於無法溝通與討論。你只要跟人家辯論的時候,講到貶值,幾乎像是現行犯一樣要被人人喊打。

    央行片面提升匯率能不能幫助國民福祉呢?短期看起來是可行的。例如,央行把美元對台幣的匯率拉高到25,每個人都可以很開心的感受到財富增值的好處嗎?首先,你的一千元還是一千元,剛開始對國內消費沒有太大的幫助。但是買進口貨則很有幫助了。

    可是,廠商是貪婪的,進口價格是黏滯的。有曾經長年注意汽車市場與報價的人就知道,台灣的日系車商,只要日圓升值汽車就開始漲價,等到日圓貶值,它們就說零件是美金計價,一樣漲價。化妝品、進口食品也一樣,縱使現在台幣兌日圓來到高點,進口產品依舊沒有降價。除非你到國外旅遊消費,但如果人人都出國消費,這時候就會衝擊國內的內需消費了。

   再來是外銷產業,新台幣暴增40%,相當於全世界對台灣出口產品祭出高額的貿易稅,我們形同是受到全球貿易制裁的國家。出口商的衰退,會增加國內失業率,先是新竹園區大量失業勞工,再來是內需消費衰退,最後我們由外部衰退內化成內部通貨緊縮。

   那些有錢人呢?別忘了,他們除了是高額儲蓄的提供者,他們還是高資產累積者,片面調高新台幣對外價格,他們對外會更有錢。到底是爽到你還是爽到他們?

   此外,有人說台灣低薪資主因來自於台幣匯率長期貶值,這個部分,我拿一位經濟學者楊家彥的臉書7/16的貼文,他說:

[「走鐘」的課堂外經濟學]

近來有人主張「國內偏低物價」、「薪資漲不動」、「產業升級不順」、「房價飆漲」的罪魁禍首是央行常年寬鬆的貨幣、低利與匯率政策。這種主張背後為了什麼,賤民我不清楚,但就經濟邏輯而言,根本狗屁不通。因此謂之「走鐘」...

今天只先談物價偏低,造成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人均所得膨脹倍數名列世界前茅的部分。我可能是國內首位指出這個「台灣之光」的蛋頭學者吧...

台灣的央行常年實施寬鬆而非緊縮貨幣政策,過當寬鬆的主要風險就是物價膨脹。結果台灣物價卻偏低,竟說這是央行造成的,怎會有這種勇氣?邏輯實在簡單到我沒啥好說的。我們的水、電、油價,我們的學費、公共運輸費率、醫療服務價格低到舉世稱奇,大家不讚揚相關主管部會流血流汗「箝制價格」的功勳,把所有勳章全釘在央行胸前?

其實,台灣提供知識服務的價格,不也被各級政府採購壓低到賤價的地步?未來如果不逐步解除鋪天蓋地的價格箝制,就算沒有全球化競爭,國內的薪資增長也會被卡住。

哪項與央行政策有關?

 

   我認為,民眾被誤導要求升息與升值,最後的結果,會創造更高的失業率。而且我們會使得財富更加集中在資產與儲蓄階級。願望與結果出現了背離,我們有如跟向魔鬼許願的羔羊。

    台灣的經濟現況,就像是一個失了平衡的天秤,我們一直想要靠利率跟匯率來搖晃它,卻沒有想過將結構失衡的弊病修復。如果這是一場階級對立的戰爭,如果我是那1%贏家,我一定希望你們99%把問題全部指向中央銀行。